“紅都制衣”和“領導人的‘紅色裁縫’”這兩個概念緊密相連,指的是"北京紅都制衣廠",以及為"中國共產(chǎn)黨高級領導人"量身定制服裝的"特定歷史任務和角色"。
以下是對這兩個概念的詳細解釋:
"一、紅都制衣廠 (Hongdu Garment Factory)"
"歷史背景:" 紅都制衣廠成立于1956年,位于北京,是中國一家具有悠久歷史和特殊地位的服裝生產(chǎn)企業(yè)。
"特殊地位:" 它曾是中央高級領導人的指定服裝供應商,承擔著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國元首等提供高級定制服裝的任務。
"工藝特色:" 紅都制衣廠以其精湛的工藝、優(yōu)質(zhì)的面料和獨特的設計而聞名。其服裝不僅注重 comfort 和 functionality,更注重體現(xiàn)領導人的身份、地位和風格。
"文化意義:" 紅都制衣廠不僅僅是一個服裝廠,它更承載著一段歷史,見證了中國幾代領導人的風采,也成為了中國服裝工業(yè)發(fā)展的重要象征。
"二、領導人的“紅色裁縫” (The "Red" Tailors for Leaders)"
"引申義:" 這個稱號并非官方職稱,而是對紅都制衣廠為領導人量身定制服裝的工人和設計師的生動比喻。他們?nèi)缤凹t色裁縫”,用精湛的技藝和無比的忠誠,為領導人打造
相關內(nèi)容:
作者:李筍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東交民巷,有一家從外到內(nèi)都樸實無華的服裝企業(yè)辦公樓,真正凸顯其地位與輝煌的,是從一樓到四樓的墻上,掛滿了很多國家領導人與工作人員的合影。這就是紅都服裝集團。從新中國成立至今,這里的裁剪師們曾為多位領導人制衣,幾乎每個重大的歷史瞬間,“紅都”都曾在幕后參與其中。他們見證了新中國的變遷,也創(chuàng)造出了自己的歷史榮耀。“紅幫”北上,支援北京城 今日的“紅都”,源于歷史上的“紅幫”北上?!凹t幫”是對清末民初以來一批從事西服制作的寧波籍裁縫的統(tǒng)稱,因其主要客戶為西洋人,中國人又習慣把西洋人稱作“紅毛人”,所以就將這批寧波裁縫稱為“紅幫”。著名的“中山裝”就是孫中山委托“紅幫”裁縫張方誠設計定型的。 既然“紅幫”裁縫的主要客戶是西洋人,近代以來洋人眾多的上海就成了他們發(fā)展業(yè)務的主陣地,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上海以西服或呢絨洋服為主題的服裝店多達519家。他們甚至還有一個統(tǒng)一的行業(yè)協(xié)會,叫“上海市西服商業(yè)同業(yè)公會”。可以說,當時的上海聚集了全國最有名的服裝店和頂級的服裝設計師。北京城內(nèi)雖然也有部分“紅幫”裁縫,但技術水平與上海的比還有差距。
1956年4月13日,《北京日報》刊登報道《上海二十家著名服裝店遷到北京》 1956年發(fā)生的一件事,改變了這一局面。這年春天,外交部收到印度駐華大使小尼赫魯一封信,對他在北京做的一套西服不太滿意,改了幾次都達不到他的要求。外交部派人陪他來到上海,上海市政府馬上確定由享有“西裝圣手”之譽的“紅幫”裁縫余元芳來負責此事。余元芳僅用兩天時間就改好了。小尼赫魯試穿后表示很滿意,還請余元芳為他的岳父、妻子、兄弟和兒子各做一套西裝。事后,他還專門給中國外交部寫了封表揚信,說他從沒穿過這樣漂亮、舒適的西裝。 這件事引起了周恩來總理的思考。在他的協(xié)調(diào)下,以北京被服廠名義與上海市第一商業(yè)局談妥,抽調(diào)一些服裝名店和裁縫師高手赴京工作,以“繁榮首都服務行業(yè)”。一周后,第一批100多人進京。之后不到一個月,第二批人員也到了北京。這兩批人員中,包括上海著名的藍天、造寸、萬國、波緯等21家服裝店內(nèi)的職工200余人。之前給小尼赫魯改西裝的余元芳也隨著波緯服裝店進京。 到達首都后,這些服裝店重組為7個地方國營的服裝店,即“雷蒙”“波緯”“藍天”“造寸”“鴻霞”“萬國”和“金泰”。兩年后,7家服裝店重組為“友誼”和“友聯(lián)”兩家?!拔母铩逼陂g,公司再度重組,改名為“北京市紅都服裝公司”,“紅都”之名由此沿用至今。 進京后的“紅都”裁縫主要有三大任務:為中央領導服務,為出國人員服務,為駐京使團服務。私人訂制,服務中南海 1956年秋,中央又從上海招收了12名“紅幫”裁縫,進入中南海。他們吃住都在中央辦公廳一個小院的集體宿舍里,事實上處于半軍事化管理狀態(tài)。12人中,田阿桐、王庭淼主要負責給領導人做特體服裝。 在為毛澤東設計新服裝時,他們按照毛澤東額頭寬、臉龐大、身材魁悟的特點,對傳統(tǒng)中山裝款式造型進行改進,將上面兩個衣袋的兜蓋改為彎而尖,墊肩稍微上翹,兩肩更加平整服帖;領口根據(jù)毛澤東脖子特點進行加寬,翻領變得大而尖,完全改變緊扣喉部的樣式,毛澤東穿上身后,更顯偉岸挺拔。毛澤東對此十分滿意,特意穿著這件中山裝拍了張半身標準像。這幅照片后來被放大懸掛在天安門城樓正中。西方媒體將這款大尖領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2007年,在英國《獨立報》評選的影響世界的十大服裝中,“毛式中山裝”位列榜首。
1956年,毛澤東會見臺灣省籍政協(xié)代表 1958年,12名裁縫搬出中南海,來到東交民巷的“紅都”服裝店,繼續(xù)為中南海的中央領導人制裝。當時的中央領導人往往有自己偏愛的裁縫。像田阿桐主要是為毛澤東做衣服。當時出于安全考慮,給毛澤東做衣服沒法做到“量體裁衣”,只能靠目測。田阿桐憑借多年經(jīng)驗,站在離毛澤東5米遠的地方,一次就目測成功。而這也是很多頂級“紅幫”裁縫的必備技能。主要負責為周恩來做衣服的余元芳,有一次被要求為來訪的西哈努克親王、王妃和兒子三人做大衣和西裝。余元芳經(jīng)過仔細觀察,兩天后送來三套服裝,西哈努克一家穿上后發(fā)現(xiàn)非常合體,大為驚奇。 不光是毛澤東、周恩來,包括劉少奇、朱德以及后來的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穿過“紅都”做的衣服。“紅都”設有一個“第六車間”,專接領導人的衣服。凡有領導人的制裝任務,一般都交給“紅都”首席設計師,首席設計師隨公司領導進中南海給領導量裁完畢后,交由下面的徒弟們做,質(zhì)量由首席設計師把關負責。 直到改革開放前,當時在北京只有出國人員或者有省部級單位的介紹信才能到“紅都”做一套衣服。擁有一套“紅都”的衣服在那個年代是很榮耀的事。外交名片,享譽全世界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中國政府派人參加聯(lián)合國大會?!凹t都”公司負責為代表團成員制作中山裝、西服和大衣,得到時任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的高度贊揚。他回國后說:“紅都服裝發(fā)揚了中國服裝樸實、大方的風格,做工又十分精細,受到各國代表的贊揚,稱其為‘第一流服裝’?!?/span> 之后在外交場合,男士穿中山裝、女士穿旗袍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1979年,我國首位女大使丁雪松在向荷蘭女王遞交國書時,即身著一件由“紅都”精心制作的深色金絲絨旗袍。在之后舉行的大使館招待會上,丁雪松身著用金色絲絨線制成龍鳳圖案的銀灰色旗袍,腳蹬白色高跟鞋,其高貴典雅的氣質(zhì)驚艷了來賓。 隨著越來越多的外交人員走向國際舞臺,“紅都”也隨之走向世界,得到越來越多外國人的喜愛。后來曾任美國總統(tǒng)的老布什在1974年擔任美國駐華聯(lián)絡處主任時,就經(jīng)常與夫人一起到“紅都”服裝店做衣服。當選總統(tǒng)后,他曾在1989年2月訪華時對著前來歡迎他的中國官員掀開自己的西服上衣,指著上面的商標說:“紅都!紅都!”美國總統(tǒng)里根的夫人對中國旗袍情有獨鐘。1984年里根夫婦訪華時,外交部當晚通知“紅都”的師傅來給里根夫人量了尺寸,第二天就把旗袍做好送來了。在之后長城飯店舉行的宴會上,里根夫人就身著華麗的紅色旗袍出現(xiàn)。 事實上,從成立以來,“紅都”一直承擔著為外國首腦政要制裝的任務,充分體現(xiàn)了作為中國高級定制品牌的水平和能力。2008年,柬埔寨國王西哈莫尼來中國出席第29屆北京奧運會相關活動,“紅都”受命為其制裝。因時間比較緊張,西哈莫尼將自己從巴黎買的一件衣服交給“紅都”師傅們做參考。不料衣服做好后準備交過去時,巴黎買的那件衣服在過安檢時被絞壞了。西哈莫尼既為新衣高興,也為壞了的衣服遺憾。在場的“紅都”公司領導將壞掉的衣服帶回,公司高級技師連夜復制了一件一模一樣的新衣,并用紅都獨特的織補技藝將破損的那件修復如新。西哈莫尼對此非常滿意。
“紅都”服裝技師為馬耳他總統(tǒng)制裝角色轉(zhuǎn)換,走向市場化 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經(jīng)濟體制從計劃轉(zhuǎn)向市場,“紅都”也開始走入尋常百姓家,到“紅都”門店加工服裝不再需要介紹信,無論官員和普通百姓,一律都是公司的客戶。 1993年,北京市紡織品公司、北京市勞保公司、北京市華表時裝公司和北京市紅都時裝公司合并組建北京紅都集團公司,隸屬北京一商集團。新組建的紅都集團在繼續(xù)承擔政治任務的同時,也努力向市場要效益。他們?yōu)閲翌I導人制衣的紅色背景,無疑成為他們走向市場的有力廣告。北京著名的涉外賓館、飯店,如北京飯店、香山飯店、王府井飯店等十余家賓館、飯店的禮賓服,都由“紅都”設計和制作。 面對人們對服裝的新需求,“紅都”一方面繼續(xù)發(fā)揮高端定制的特長,走精品路線;一方面繼續(xù)深耕工團裝市場。這項業(yè)務以為中國政府首次參加聯(lián)合國大會代表團成員制衣為始,一直延續(xù),如1984年中國重返奧林匹克運動會、1990年北京亞運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等重大體育賽事,1999年國慶50年慶典、2009年國慶60年慶典等重大活動中,“紅都”都曾參與制作團體服裝。 面對時代和市場的變化,“紅都”也一直主動求變、轉(zhuǎn)型,靠著自身的技藝傳承和不斷創(chuàng)新,在市場競爭中繼續(xù)保持其獨特的地位。(責任編輯:王雙)(原文刊載于《炎黃春秋》2023年第8期)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