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聊聊“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品牌”——威盛(VIA)的往事。
威盛電子(VIA Technologies, Inc.),這家源自臺灣的芯片設計公司,無疑是PC史上一個極具特色、影響深遠,也曾讓無數硬件愛好者既愛又恨的名字。它的故事,交織著輝煌、爭議、轉型與沉寂,是觀察PC產業(yè)發(fā)展變遷的一個絕佳窗口。
"輝煌歲月:廉價PC的幕后推手"
威盛的崛起,與PC硬件領域追求性價比的趨勢緊密相連。
1. "“芯”臟的CPU時代:" 在Intel和AMD兩大巨頭主導高性能CPU市場的時代,威盛另辟蹊徑,推出了自己的x86架構CPU——"C3"和后來的"C7"。這些CPU以極低的功耗和成本,在性能上或許無法與頂級處理器匹敵,但在入門級、嵌入式以及筆記本電腦等市場提供了極具吸引力的選擇。尤其是在筆記本電腦領域,威盛的CPU幫助制造商大幅降低了成本,催生了大量“威盛本”(VIA laptops),讓許多用戶以較低的價格體驗到了移動計算??梢哉f,威盛是推動“廉價PC”普及的重要力量之一。
2. "整合芯片組的王者:" 除了CPU,威盛在"芯片組(Chipset)"領域同樣扮演了關鍵角色。它的芯片組產品線(如KT系列、PT系列、P4X系列等)為
相關內容:
一、初代破局者:Apollo系列芯片組(1994-1996)- Apollo VP1/VP2(1994-1995)
- 技術亮點:首款支持PCI總線的非英特爾芯片組,兼容486和早期Pentium處理器,提供72針SIMM內存插槽,支持EDO內存加速。
- 市場意義:打破英特爾對PCI技術的壟斷,為臺灣主板廠商提供低成本替代方案,推動兼容機市場普及。
- Apollo VP3(1997)
- 劃時代突破:全球首款支持AGP(加速圖形端口)的第三方芯片組,兼容Socket 7接口的AMD K6和Cyrix MII處理器。
- 性能對比:AGP 1X帶寬達266MB/s,遠超PCI的133MB/s,顯著提升3D游戲和圖形處理效能。
- 行業(yè)影響:迫使英特爾開放AGP授權,奠定威盛在AMD平臺的主導地位(市占率超80%)。
? 二、K6時代的“黃金搭檔”:MVP3/MVP4系列(1997-1999)- Apollo MVP3(1998)
- Apollo MVP3(1998)
技術創(chuàng)新:
支持100MHz前端總線(同期英特爾僅66MHz),內存容量擴至1GB(主流僅64MB)。
采用“異步內存時鐘”技術,允許內存頻率獨立于CPU超頻(如133MHz),破解英特爾技術封鎖。
經典組合:成為AMD K6-2處理器的標配芯片組,被大眾、精英等主板廠廣泛采用,用戶稱“百兆總線+K6=性價比之王”。

- Apollo MVP4(1999)
集成革命:
全球首款“三合一”芯片組:整合Trident 9880 2D/3D顯卡(性能接近英特爾i740)、AC97聲卡和 軟Modem。
支持AMD K6-2+/III處理器,功耗僅8W,無需獨立顯卡即可運行《帝國時代》等游戲。
市場沖擊:售價較英特爾i810低30%,直接導致i810滯銷,OEM廠商紛紛轉投威盛陣營。
?? 三、技術標準之戰(zhàn):PC133內存規(guī)格(1999)- 背景:英特爾強推專利鎖定的RDRAM內存,成本高昂且兼容性差。
- 威盛的反擊:
- 聯(lián)合三星、現代等內存廠商,推出開放授權的PC133 SDRAM標準(133MHz頻率,帶寬1.06GB/s)。
- 發(fā)布Pro133芯片組(如Apollo Pro133A),同時支持英特爾PⅢ和AMD Athlon平臺,成為首個跨平臺內存方案。
- 結局:
- 英特爾以專利侵權發(fā)起全球訴訟(27項指控),但威盛憑借PC133市占率超60%,迫使英特爾于2003年和解并轉向DDR內存。
四、處理器領域的試水:Cyrix整合與WinChip(1997-1999)- Cyrix MediaGX(1997)
- 理念超前:首顆“All-in-One” x86處理器,集成北橋(內存控制器+PCI橋接)功能,用戶僅需添加內存和存儲即可組成PC。
- 局限:浮點性能僅為同頻奔騰的一半,被調侃為“辦公神U,游戲廢柴”。
- WinChip C6(1997) & C6+(1998)
- 設計哲學:由Centaur創(chuàng)始人Glenn Henry主導,堅持“簡單、快速、廉價”三原則:
- 放棄超標量流水線和動態(tài)分支預測,芯片面積縮小40%,功耗低至5W。
- 采用0.35μm工藝,研發(fā)成本僅1500萬美元(英特爾P6的1/10)。
- 市場表現:主打100美元以下市場,年銷量超100萬顆,惠普、NEC用于低價筆記本。

- 聯(lián)合三星、現代等內存廠商,推出開放授權的PC133 SDRAM標準(133MHz頻率,帶寬1.06GB/s)。
- 發(fā)布Pro133芯片組(如Apollo Pro133A),同時支持英特爾PⅢ和AMD Athlon平臺,成為首個跨平臺內存方案。
- 英特爾以專利侵權發(fā)起全球訴訟(27項指控),但威盛憑借PC133市占率超60%,迫使英特爾于2003年和解并轉向DDR內存。
- Cyrix MediaGX(1997)
- 理念超前:首顆“All-in-One” x86處理器,集成北橋(內存控制器+PCI橋接)功能,用戶僅需添加內存和存儲即可組成PC。
- 局限:浮點性能僅為同頻奔騰的一半,被調侃為“辦公神U,游戲廢柴”。
- WinChip C6(1997) & C6+(1998)
- 設計哲學:由Centaur創(chuàng)始人Glenn Henry主導,堅持“簡單、快速、廉價”三原則:
- 放棄超標量流水線和動態(tài)分支預測,芯片面積縮小40%,功耗低至5W。
- 采用0.35μm工藝,研發(fā)成本僅1500萬美元(英特爾P6的1/10)。
- 市場表現:主打100美元以下市場,年銷量超100萬顆,惠普、NEC用于低價筆記本。

五、巔峰時刻:1999年威盛生態(tài)矩陣
產品線 | 代表型號 | 技術里程碑 | 市占率/銷量 |
芯片組 | MVP4/Pro133 | 首款整合顯卡、聲卡、Modem | 全球70%(2000年) |
處理器 | Cyrix III | 整合Cyrix+WinChip技術 | 占英特爾10%份額 |
圖形芯片 | S3 Savage 4 | 支持DirectX 6紋理壓縮 | OEM市場超30% |
嵌入式 | Eden平臺 | 功耗1W,用于機頂盒/工控設備 | 亞洲市場主導 |
六、處理器研發(fā)的挑戰(zhàn)與專利爭端(2001–2006年)- 技術嘗試:2001年推出 VIA C3(全球首款0.13微米工藝x86處理器),但因主頻不足1GHz、性能落后于同期奔騰Ⅲ,市場反響有限。2006年發(fā)布 C7-D(宣稱“無碳凈氧”環(huán)保設計),雖在功耗控制(峰值20W)上領先,但性能仍難匹敵主流產品。
- 與英特爾的法律沖突:2001年,英特爾以專利侵權為由起訴威盛,指控其P4X266芯片組侵犯5項專利,并施壓主板廠商禁用威盛產品。雙方在5國展開27項訴訟拉鋸戰(zhàn),直至2003年達成十年交叉授權協(xié)議。此役導致威盛虧損逾2億美元,市占率驟降至20%

★七、市場收縮與戰(zhàn)略轉型(2007年至今)- 退出主流市場:2007年,威盛終止為英特爾/AMD平臺研發(fā)芯片組,轉向嵌入式系統(tǒng)。推出 Pico-ITX(10cm×7.2cm)、Eden(功耗僅1W)等微型主板,應用于工業(yè)控制與車載設備。
- 技術遺產延續(xù):
- 兆芯合資(2013年):與上海國資委成立兆芯,承接威盛x86技術,推出ZX-C至ZX-G系列國產處理器,最高達16核設計。
- AI芯片嘗試:2019年Centaur部門發(fā)布集成AI協(xié)處理器NCORE的x86 SoC,性能相當于23顆英特爾核心,但因未量產而終止。
- 資產出售:2021年以1.25億美元將Centaur部門售予英特爾,標志x86業(yè)務徹底退出
- 創(chuàng)新遺產:
- 威盛推動的AGP、PC133、高整合度SoC理念,被英特爾/AMD后續(xù)產品繼承(如英特爾GMA集成顯卡、AMD APU)。
- Centaur的“低成本設計哲學”影響至今,Arm架構處理器(如樹莓派)仍延續(xù)類似思路。
- 衰敗根源:
- 過度擴張導致芯片組研發(fā)滯后,1999年錯失英特爾P4平臺授權,被矽統(tǒng)(SiS)搶占份額。
- 處理器性能短板(如半速浮點單元)未能突破,終不敵英特爾賽揚和AMD Duron。
- 技術自主性局限:盡管通過并購獲得x86授權,但核心架構依賴與制程工藝差距使其處理器始終未能突破性能瓶頸。
- 專利壁壘的壓迫性:英特爾通過專利訴訟與市場捆綁策略,系統(tǒng)性削弱第三方芯片組供應商的生存空間。
- 嵌入式領域的二次生命:在工控、車載等低功耗場景中,威盛憑借Mini-ITX標準與節(jié)能技術延續(xù)影響力,體現其技術適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