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商業(yè)現(xiàn)象,它揭示了成功的商業(yè)模式可能存在的關鍵要素。一家同行普遍遭遇困境(閉店40%)的企業(yè)卻能逆勢擴張(開設1200家新店)并實現(xiàn)年入25億的成績,通常“憑什么”的秘密藏在以下幾個可能的原因:
1. "精準的市場定位與差異化:"
"抓住了新的或未被滿足的需求:" 這家公司可能敏銳地捕捉到了一個在整體市場(包括那些閉店同行所在的細分市場)中被忽視的細分市場,或者找到了一個新的消費趨勢。他們的產品/服務可能更符合當下特定人群(如年輕一代、下沉市場、特定興趣群體等)的需求。
"獨特的價值主張:" 與同行相比,他們可能提供了不同的產品、服務、體驗或價格策略,使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例如,可能是更好的品質、更優(yōu)的價格、更獨特的文化內涵、更強的便利性或更好的服務。
2. "強大的產品力或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
"產品/服務競爭力強:" 他們的核心產品或服務可能具有極高的品質、創(chuàng)新性或性價比,能夠持續(xù)吸引并留住客戶。
"高毛利或高復購率:" 商業(yè)模式可能更健康,例如通過高毛利產品盈利,或者能建立強大的客戶忠誠度,帶來高復購率和穩(wěn)定的現(xiàn)金流。
"輕資產或高效率運營:" 可能采用了更
相關內容:

2017年的成都玉林路,一家擠在老巷子里的串串店正經(jīng)歷著最狼狽的開業(yè)。在30平米的空間里,6張掉漆的折疊桌擺得歪歪扭扭,創(chuàng)始人郭一凡揣著僅有的5萬塊啟動資金,連服務員都雇不起,只能拉著家人輪流穿串。彼時的串串行業(yè)早已是“紅海絞殺場”:袁記串串香靠著“千店加盟”穩(wěn)坐頭把交椅,鋼管廠五區(qū)用“明星同款”收割流量,就連區(qū)域性品牌都在比拼“裝修升級”、“食材溢價”,仿佛不把門店裝成輕奢風,就不配做餐飲。
沒人能想到,這家連招牌都透著“土味”的小店,會在6年后掀起一場行業(yè)革命。當2018-2020年串串品類關店率超過40%、多數(shù)品牌在“高端化”與“性價比”之間反復橫跳時,馬路邊邊卻靠著“水泥墻+藍板凳”的市井風逆勢擴張:從30平米到1200+家門店,從日營收不到3000元到單店最高日銷18萬,從區(qū)域小館到登陸新加坡、紐約的跨國品牌,甚至把“80年代成都街頭”做成了可復制的文化IP,年營收超過25億,估值直逼50億。
更顛覆我們認知的是,當同行都在喊“消費升級就得賣貴點”的時候,馬路邊邊偏要“反其道而行”。人均60元的客單價,比行業(yè)平均水平低20%,卻靠著13次的日翻臺率,把凈利潤率做到了18%,遠超行業(yè)12% 的均值。
這個曾蜷縮在成都老巷的“地攤串串”,究竟靠什么打破“高端必死、低端必虧”的行業(yè)魔咒?又憑什么在巨頭環(huán)伺的紅海中,硬生生撕開一條屬于“市井品牌”的逆襲之路?
接下來,小藍張將跟大家一起詳細拆解串串品牌馬路邊邊成功逆襲的4個戰(zhàn)略密碼。

第一招、文化符號戰(zhàn)略:從產品售賣到記憶販賣的范式轉移
馬路邊邊的品牌破局始于對“串串香”品類本質的重新定義。創(chuàng)始人郭一凡敏銳地捕捉到,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消費者對餐飲的需求已經(jīng)從“果腹”升級為“情緒價值”。品牌通過文化考古學的手法,將 1980-1990年代的成都街頭文化進行符號化提煉,構建起一套完整的懷舊符號系統(tǒng):
視覺錘(Visual Hammer):標志性的藍色塑料凳、搪瓷盤、水泥墻上海報與小廣告的混搭,以及3D立體墻繪還原的“電線桿+路燈+居民樓”場景,形成強烈的視覺識別錨點。這種“99%統(tǒng)一+1%不同”的設計策略,既保證品牌辨識度,又通過融入當?shù)卦兀ㄈ缋ッ鞯甑倪^橋米線墻繪、呼和浩特店的蒙古包)實現(xiàn)千店千面的在地化共鳴。正如大衛(wèi)?奧格威所言:“品牌是一種錯綜復雜的象征,它是品牌屬性、名稱、包裝、價格、歷史、聲譽、廣告方式的無形總和”,馬路邊邊正是通過視覺符號的疊加,將品牌塑造為“城市記憶的容器”。
聽覺符號:門店背景音樂采用鄧麗君、小虎隊等經(jīng)典華語流行曲,配合服務員身著的紅藍校服與“素芬”“蔡依林”等懷舊昵稱,進一步強化五感沉浸體驗。,這種聲音與場景的聯(lián)動,精準觸發(fā)了消費者的集體記憶。
行為儀式:顧客用竹編簸箕取串、在蜂窩煤造型的小鍋中涮煮,這些儀式化動作激活集體記憶,使消費過程成為“時空穿越”的情感敘事。馬路邊邊通過文化符號的構建,將產品溢價轉化為文化認同溢價。
這種文化符號戰(zhàn)略使馬路邊邊從單純的餐飲品牌升級為“城市記憶博物館”,成功將產品溢價轉化為文化認同溢價。數(shù)據(jù)顯示,其門店拍照打卡率高達78%,小紅書相關筆記超過50萬篇,形成UGC裂變傳播的滾雪球效應。

第二招、類直營模式創(chuàng)新:規(guī)模擴張與品質控制的黃金平衡點
在連鎖餐飲的“直營-加盟”悖論中,馬路邊邊創(chuàng)造性地推出類直營合伙制,實現(xiàn)“既快又穩(wěn)”的擴張:
股權設計:總部與區(qū)域合伙人共同出資成立合資公司,總部控股51% 以保證戰(zhàn)略控制權,合伙人負責本地資源整合。這種模式既避免傳統(tǒng)加盟的“失控風險”,又通過利益捆綁激發(fā)合伙人積極性。彼得?德魯克曾說:“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馬路邊邊通過股權結構的設計,將理論轉化為可落地的商業(yè)實踐。
管控體系:建立“中央廚房-區(qū)域倉-門店”的三級供應鏈網(wǎng)絡,通過數(shù)字化SaaS系統(tǒng)實現(xiàn)以銷定產,毛利率提升至60%以上,配送時效達重點城市“當日達”、48小時覆蓋全國。同時,類直營店作為產品實驗田,新品需先在此驗證(如新加坡店引入豬天堂等小眾菜品),再向加盟店推廣,降低全國性失誤風險。馬路邊邊通過供應鏈的差異化管控,構建起難以復制的競爭壁壘。
人才培養(yǎng):類直營店成為人才試煉場,通過“邊學邊練”機制培養(yǎng)店長與運營團隊,再向加盟店輸送管理人才,解決餐飲行業(yè)普遍存在的人才斷層問題。通過類直營模式,馬路邊邊既實現(xiàn)了營銷網(wǎng)絡的擴張,又完成了組織能力的迭代。
截至2024年,馬路邊邊已通過類直營模式在國內外開設14家門店,其中新加坡店開業(yè)55天營收超過240萬元,單日最高營收超過10萬元,驗證了該模式的海外適應性。

第三招、全鏈路營銷組合:從流量收割到心智占領的升維競爭
馬路邊邊的營銷戰(zhàn)略跳出“單品爆款”思維,構建起“文化-產品-場景”三位一體的傳播矩陣:
文化破圈:與茶百道推出“一起來找茶”的聯(lián)名活動,將成都市井文化與茶飲年輕化基因結合,通過抖音、美團雙平臺直播發(fā)放福利,吸引超過300家門店參與,話題曝光量超過1個億。此外,與英雄聯(lián)盟、康師傅冰紅茶等品牌合作,將餐飲消費與游戲、飲品場景綁定,強化社交屬性。霍華德?舒爾茨曾強調:“我們不是在經(jīng)營咖啡的業(yè)務服務顧客,我們是在經(jīng)營人的業(yè)務同時提供咖啡”,馬路邊邊正是通過文化跨界,將品牌從“餐飲提供者”升級為“生活方式的共創(chuàng)者”。
產品敘事:推出“香油炒料”工藝的麻辣鍋底、非遺傳承番茄鍋底等技術型賣點,配合“簽簽牛肉”、“冒菜衛(wèi)星店”等品類創(chuàng)新,形成差異化價值主張。菲利普?科特勒在《營銷管理》中指出:“最好的營銷,就是產品本身”。馬路邊邊通過產品力的打造,讓消費者從“被營銷”轉變?yōu)椤爸鲃觽鞑ァ薄?/span>
場景營銷:在門店設置“懷舊小賣部”,售賣北冰洋汽水、亞洲沙示等地域特色飲品,通過場景延伸提升客單價與復購率。同時,舉辦粉絲節(jié)、發(fā)起“老照片征集”等活動,將消費者轉化為品牌共創(chuàng)者,增強情感黏性。丹尼爾?卡尼曼的前景理論揭示,消費者在決策時易受“損失厭惡”與“錨定效應”的影響,馬路邊邊通過場景化體驗與情感互動,降低消費者的決策風險,提升品牌忠誠度。
這種全鏈路營銷使馬路邊邊在社交媒體上形成持續(xù)話題熱度,2024年品牌搜索指數(shù)同比增長了210%,位列串串火鍋品類第一。

總結:從馬路邊邊看商業(yè)逆襲的“文化基建”方法論
當餐飲行業(yè)還在為“高端化還是平價化”爭論不休的時候,馬路邊邊用一場“文化基建”的運動,給出了破局的另一種答案。其成功的底層方法論,本質是一套可復制的“商業(yè)與文化共生模型”,拆解為三個核心動作:
第一,做地域文化的“考古者”與“翻譯官”。不是簡單堆砌懷舊元素,而是像考古學家般深挖地域文化的核心符號(如成都80年代市井生活的“藍板凳、搪瓷碗、街巷煙火”),再用當代消費者能感知的語言(視覺錘、五感場景、儀式化動作)進行轉譯。正如大衛(wèi)?奧格威所言,“品牌的終極戰(zhàn)場是消費者心智”,而文化符號正是叩開心智的萬能鑰匙。當產品成為文化的“具象載體”,價格敏感度自然讓位于情感認同。
第二,建“可控擴張”的生態(tài)骨架。連鎖餐飲的死亡陷阱,往往是“規(guī)模與品質”的失衡。馬路邊邊的類直營模式,本質是通過“股權綁定+供應鏈穿透+人才孵化”構建“總部-區(qū)域-門店”的共生網(wǎng)絡:總部握戰(zhàn)略控制權,區(qū)域合伙人輸本地資源,門店強執(zhí)行落地。彼得?德魯克說過:“好的管理是讓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事”,而制度設計,正是讓“擴張” 與 “品控” 從對立面變?yōu)楣采w的關鍵。
第三,鋪“情感價值”的全鏈路管道。從“賣產品”到“賣體驗”,再到“賣參與感”,馬路邊邊的營銷升維,暗合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的進階:用懷舊場景滿足“歸屬感”,用聯(lián)名活動激活“社交需求”,用用戶共創(chuàng)(老照片征集、粉絲節(jié))觸達“自我實現(xiàn)”。正如霍華德?舒爾茨打造“第三空間”的邏輯,當品牌成為消費者“情感敘事的一部分”,復購與傳播便會自然發(fā)生。

行業(yè)啟示:餐飲品牌的“文化基建”時代已至
馬路邊邊的逆襲,撕開了餐飲行業(yè)的一個真相:當食材、口味、服務的創(chuàng)新邊際效益遞減時,文化將成為品牌的“終極護城河”。
對中小品牌而言,無需迷戀“高端化”的虛妄。深耕一城一地的文化基因(如西安的城墻文化、廣州的騎樓記憶),用低成本符號(老物件、方言話術、地域儀式)構建差異化,反而能在巨頭夾縫中找到生存錨點。
對連鎖品牌而言,“規(guī)模擴張”的前提,必須是“文化共識”的穿透。無論是出海還是下沉,只有讓品牌的文化內核(而非裝修風格)與當?shù)叵M者形成“價值共振”(如新加坡店保留“市井煙火”內核,微調辣度適配本地口味),才能避免“連鎖即同質化”的詛咒。
對整個行業(yè)而言,餐飲的本質從來不是“食物的交易”,而是“人的連接”。從路邊攤到米其林,從市井小吃到輕奢餐飲,真正長青的品牌,都是時代文化的“記錄者”與“表達者”:它們用產品承載記憶,用場景還原生活,用體驗勾連情感,最終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錨點”。
馬路邊邊的藍板凳上,坐著的從來不止食客,還有一代人對“簡單快樂”的集體懷念。這提醒所有商業(yè)從業(yè)者:偉大的品牌,從來不是冰冷的利潤機器,而是有溫度的“時代切片”。
當我們談論馬路邊邊的成功時,與其說是“懷舊營銷”的勝利,不如說是“商業(yè)尊重人性”的必然。它讓消費者在狼奔豕突的快節(jié)奏生活里,有機會停下來,在熟悉的場景里喘口氣,與過去的自己重逢。
這或許就是商業(yè)的終極浪漫:用專業(yè)的戰(zhàn)略設計(符號、模式、營銷),包裹住最樸素的人性需求;用理性的商業(yè)邏輯,承載起時代的情感重量。而所謂“品牌戰(zhàn)略” 的最高階,不過是找到那個能讓一代人“會心一笑”的文化密碼,然后,用一生去守護與傳遞它。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