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關于“青觀察”欄目,探討北京國貿商圈迭代與升級的文章框架和內容建議。你可以根據這個框架進行填充和潤色。
---
"青觀察 | 解鎖國貿商圈的迭代密碼"
"引言:不止于CBD的想象"
北京國貿,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qū)的核心地帶,早已超越了傳統(tǒng)CBD(中央商務區(qū))的物理定義。它不僅是全球財富與權力的交匯點,更是中國改革開放浪潮中城市活力與想象力的縮影。從最初的CBD概念導入,到如今日呈現的多元、立體、充滿活力的復合型城市空間,國貿商圈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迭代。本期“青觀察”,我們試圖深入肌理,探尋驅動國貿商圈不斷升級、煥發(fā)新生的“迭代密碼”。
"密碼一:功能復合——從“辦公+商業(yè)”到“工作·生活·休閑”一體化"
"迭代背景:" 早期的國貿,以甲級寫字樓和高端購物中心為主,功能相對單一,側重于商務服務。
"迭代表現:"
"辦公空間的“軟”升級:" 寫字樓不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容器,而是融入了更多綠色生態(tài)、健康科技、社群服務(如共享會議室、咖啡社交空間、健身設施),吸引更注重體驗和效率的租戶。
"商業(yè)業(yè)態(tài)的多元化與體驗化:" 購物中心積極引入生活方式
相關內容:

從1985年破土動工的第一期工程,到如今涵蓋9棟核心建筑、11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的超級綜合體,國貿商圈的四十年變遷,正是中國商業(yè)發(fā)展的縮影。
天生自帶“國際范兒”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北京的商業(yè)格局集中在西單、王府井等傳統(tǒng)商圈。彼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中國急需一個面向國際的貿易窗口,國貿商圈的前身——中國國際貿易中心的建設應運而生。
在國貿中心一層的歷史陳列區(qū)展柜里,一張泛黃的設計圖紙上標注著1985年的開工日期,旁邊的老照片里,戴著安全帽的建設者們正圍著剛封頂的一期主樓歡呼?!爱敃r東三環(huán)還是農田和簡易廠房,誰也沒想到會建起這么一座‘摩天大樓’?!眹Q商城的一位老員工指著照片里的商場入口介紹,“1989年開業(yè)時,一樓的進口商品柜臺前排起長隊,很多人專程從天津、石家莊來,就為了看看‘國際范兒’的商場是什么樣?!?/p>
國貿一期的10萬平方米建筑規(guī)模,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堪稱“商業(yè)巨鱷”。當時商場內聚集了全國罕見的進口腕表、高端化妝品專柜,成為北京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高端商業(yè)載體。“1992年在這兒買了一塊瑞士手表,花了我半年工資。”已退休的陳女士回憶,“那時候能在國貿消費,是身份的象征。商場里的導購都穿著統(tǒng)一的西裝,會說簡單的英語?!?/p>
歷史資料顯示,1993年,北京市政府正式提出在朝陽門至建國門、東二環(huán)至東三環(huán)之間建設CBD,國貿的核心地位被正式確立。這一決策讓國貿商圈迎來第一次發(fā)展機遇,周邊陸續(xù)涌現出一批商務配套設施,但國貿的領先優(yōu)勢始終未被撼動。曾在國貿某跨國企業(yè)擔任中層管理職務的王先生說:“當時我們談生意都約在國貿寫字樓的會議室,簽完合同就去樓下商場買份禮物送給客戶,一站式的商務體驗非常方便?!?/p>
曾是商務社交新載體
國貿二期工程延續(xù)了一期的建筑風格和高端定位,擴大了商場經營面積,引入更多國際品牌。此時的國貿商場,已從單純的購物場所升級為商務社交的重要載體。王先生回憶,90年代末的國貿展廳幾乎包攬了北京高端樓盤的展示活動,成為房地產市場的“晴雨表”。而商場內的餐飲業(yè)態(tài)也以高端西餐廳、商務宴請餐廳為主,滿足商務人士的社交需求。
這一時期的國貿商圈,商業(yè)形態(tài)以“高端零售+商務配套”為主,消費群體集中在跨國企業(yè)高管、外貿從業(yè)者、富裕階層等。“當時商場的客群很明確,就是追求品質和身份認同的消費者。”曾在國貿一期某品牌專柜工作的張女士說,“我們不需要做太多推廣,僅憑‘國貿’這個招牌,就能吸引目標客戶。那時候電商還沒興起,實體店是高端消費的唯一渠道,國貿的品牌集中度在全國都是頂尖的?!?/p>
國際品牌進駐中國“首選地”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這一歷史性事件為中國經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也為國貿商圈注入了強勁的發(fā)展動力,開啟了其高速發(fā)展的“黃金時代”。加入WTO后,中國市場的大門向全球敞開,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將目光投向中國,而國貿商圈憑借其高端定位、核心區(qū)位和成熟的商業(yè)生態(tài),成為國際品牌進駐中國的“首選地”。一時間,從奢侈品牌、高端服飾到國際餐飲、精品家居,各類國際知名品牌紛紛扎堆國貿,開設中國首店、華北首店或旗艦店。
當時,國貿商場的品牌更新速度令人矚目,幾乎每個季度都有新的國際品牌亮相。路易威登、古馳、香奈兒等奢侈品牌的入駐,讓國貿成為北京高端消費的代名詞;星巴克、麥當勞等國際餐飲品牌的集中落地,也改變了北京市民的消費習慣與生活方式。據統(tǒng)計,2002-2010年間,國貿商圈新增國際品牌門店超200家,其中首店占比高達60%。
這一時期,國貿商圈的影響力輻射全國,成為國內外商務人士、高端消費者的聚集地。商圈的年銷售額持續(xù)攀升,從2001年的不足10億元,躍升至2010年的超50億元,成為北京銷售額最高的商圈之一。同時,國貿商圈也成為了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向世界展示著中國市場經濟的活力與潛力。
WTO帶來的全球化機遇,讓國貿商圈完成了從區(qū)域商業(yè)中心到國際化商業(yè)地標的躍遷,其“高端、國際化”的標簽深入人心,奠定了其在中國商業(yè)領域的領先地位。

溜冰場成為“點睛之筆”
2010年,國貿三期A座塔樓完工亮相,330米的高度成為當時北京的地標性建筑,商場經營面積大幅增加。這次擴建最大的亮點,是升級了北京首家室內真冰場——國貿溜冰場。“當時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在寸土寸金的高端商場里建溜冰場?!眹Q溜冰場一名工作人員介紹,“我們看中的是文體業(yè)態(tài)對客群的拉動力,事實證明這個決策是正確的?!?/p>
據了解,如今的國貿溜冰場,采用加拿大進口的高精度制冰系統(tǒng),年均培訓學員超百萬,連續(xù)20年舉辦北京亞洲滑冰賽?!拔遗畠簭?歲開始就在這兒學滑冰。”正在陪女兒訓練的周女士說,“這里的冰面質量堪比專業(yè)賽場,教練也都是國際認證的,雖然價格不算便宜,但性價比很高?!绷锉鶊霾粌H吸引了大量親子客群,還成為商務人士休閑解壓的好去處,實現了“體育+商業(yè)”的成功融合。
2017年國貿三期B座完工后,國貿建筑群正式成型,總建筑面積達110萬平方米,成為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國際貿易中心。這一時期,商場的餐飲業(yè)態(tài)也迎來爆發(fā)式增長,從最初的幾家高端餐廳,發(fā)展到涵蓋中西正餐、快餐、咖啡、茶飲等多種類型的餐飲集群。
電商時代的變和不變
2010年后,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電商行業(yè)迎來爆發(fā)式增長,線上購物以其便捷、高效、價格優(yōu)惠等優(yōu)勢,迅速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對實體商業(yè)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國貿商圈也未能幸免,面臨著客流分流、銷售額增長放緩等挑戰(zhàn)。
當時,不少消費者開始選擇線上購買服裝、美妝、家居等商品,尤其是年輕消費群體,對線上購物的依賴度越來越高。國貿商圈內的部分品牌門店,出現了“試穿不買”“只逛不消費”的現象,客流雖仍保持一定規(guī)模,但轉化率明顯下降。數據顯示,2012-2015年間,國貿商場的年銷售額增速從之前的兩位數降至個位數,部分傳統(tǒng)零售品牌甚至出現了業(yè)績下滑。
面對電商的沖擊,國貿商圈沒有被動應對,而是主動求變,開啟了實體商業(yè)的突圍之路。國貿商城開始加速推進“體驗化、場景化、社交化”轉型。在保留高端零售核心優(yōu)勢的基礎上,大幅增加體驗類業(yè)態(tài)占比,升級真冰場、數字體育館、轟趴館等項目,打造“購物+休閑+娛樂+社交”的多元場景。同時,商場加強數字化建設,推出微信小程序商城、品牌直播等線上渠道,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fā)展?!拔覀兊男〕绦虿粌H可以購物,還能預約溜冰場場地、餐飲排隊、停車繳費,極大提升了消費者的體驗效率。”國貿商城數字化相關負責人介紹。
這一時期,國貿商圈的商業(yè)形態(tài)逐漸從“高端零售主導”轉向“多元業(yè)態(tài)融合”,消費群體也更加多元化。除了傳統(tǒng)的高端客群,年輕消費者、親子家庭、商務人士等不同群體都能在這里找到適合自己的消費場景?!拔移綍r上班在國貿寫字樓,午休時會去商場買杯咖啡,下班后跟朋友去溜冰場放松,周末還會帶家人來吃大餐、逛潮玩店。”在某金融機構工作的林女士表示,“國貿已經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經過數年的調整與轉型,國貿商圈成功抵御了電商沖擊,重新煥發(fā)出生機與活力。實體商業(yè)不再是單純的商品銷售場所,而是成為了消費者尋求體驗、社交、文化交流的空間,為后續(xù)的進一步升級奠定了基礎。
首店數量超100家
作為北京商業(yè)地標,國貿商城以23萬平方米的商業(yè)空間承載著400余家商戶,其中首店數量超100家,成為名副其實的“首店引力場”。從國際大牌到本土新銳,從高端制造到潮流生活,密集落地的首店不僅刷新著城市消費版圖,更構建起品牌與商圈共生共榮的商業(yè)生態(tài)。
周六下午的國貿商城,赫蓮娜專柜前圍滿了試用護膚品的消費者,來自荊門的李女士正在挑選面霜?!拔覀兡抢锟床坏竭@么多高端品牌,宜昌國貿雖然也有不少首店,但北京國貿的品牌層級更高。”李女士笑著說,“這次來北京旅游,專門留出一天時間逛國貿,就是想體驗一下‘一站式購齊’的快樂。”如今的國貿商圈,已成為國際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的“首秀場”。
四十年風雨兼程,國貿商圈成長為北京乃至中國的商業(yè)標桿。它見證了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的萌芽,親歷了加入WTO后全球化浪潮的洗禮,抵御了電商沖擊下實體商業(yè)的寒冬,如今正以“城市生活共同體”的全新姿態(tài),定義著新時代的消費與生活方式。
記者手記·與首都商業(yè)發(fā)展同頻共振
國貿商圈的發(fā)展,始終與首都商業(yè)發(fā)展同頻共振。四十年前,它應改革開放之需而生,在“荒原”上搭建起對接國際的商業(yè)橋梁;四十年后,它隨城市發(fā)展而變,從高端消費地標轉型為全民共享的生活空間。國貿商圈的迭代密碼在“順勢而為、逆勢而變”的智慧中呈現。
在與老商戶、老員工的交談中,北青報記者感受到了國貿商圈的堅守與創(chuàng)新。從最初引入外資品牌時的小心翼翼,到加入WTO后的大刀闊斧,再到電商沖擊下的沉穩(wěn)轉型,每一次變革都伴隨著挑戰(zhàn),但國貿始終沒有放棄對品質的追求、對趨勢的敏銳。
如今的國貿商圈,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的“包容性”。在這里,你既能看到身著西裝的商務人士進出高端寫字樓,也能看到穿著休閑的年輕人在露臺喝咖啡;既能找到動輒上萬元的奢侈品牌,也能發(fā)現幾十元的網紅小吃;既有嚴肅專業(yè)的藝術展覽,也有輕松有趣的親子活動。這種多元共生的氛圍,讓商圈不再是冰冷的商業(yè)空間,而是充滿煙火氣與人情味的生活場景。
穿行在這個23萬平方米的商業(yè)空間里,400余家商戶中逾百家首店的新鮮活力,與CBD摩天樓宇的沉穩(wěn)氣場交織,讓北青報記者真切觸摸到北京國貿商圈與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同頻共振的脈搏。
采訪中,一位老商戶的感慨令人動容:“從最初只有外籍人士和高收入群體光顧,到如今祖孫三代同逛首店、打卡展覽,國貿的大門越開越大?!薄侗本┦猩罨母锾嵴裣M專項行動方案》明確鼓勵首店與首發(fā)活動,而國貿正以“時尚、活力、數智、綠色”的多元姿態(tài),踐行著“國際消費新地標”的定位。
供圖/視覺中國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朱開云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朱開云
編輯/胡克青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