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關于歐萊雅集團在中國市場投資本土新銳護膚品牌的新聞要點。以下是對該消息的解讀和分析:
"核心信息:"
"投資者:" 歐萊雅集團 (L'Oréal Group)
"被投公司:" LAN蘭 (隸屬于杭州蘭本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事件:" 首次戰(zhàn)略投資中國本土護膚品牌LAN蘭
"背景:" 歐萊雅首次在中國市場進行此類投資
"解讀與分析:"
1. "戰(zhàn)略意圖:"
"緊跟本土潮流:" 投資LAN蘭是歐萊雅對中國本土護膚市場高速發(fā)展和巨大潛力的認可。LAN蘭作為近年快速崛起的“國貨之光”,代表了當下中國消費者對個性化、天然、科技感護膚品的偏好。
"獲取新增長引擎:" 在成熟市場增長放緩的背景下,新興品牌和細分市場是中國乃至全球美妝巨頭尋求增長的關鍵。投資LAN蘭可以讓歐萊雅快速切入這個有活力的賽道。
"學習與整合:" 通過投資,歐萊雅可以近距離學習本土品牌的成功經驗(如DTC模式、社交媒體營銷、用戶溝通等),并可能將其模式或技術整合到自身的業(yè)務中。
"補充產品線:" LAN蘭主打“科技護膚”,其產品理念和技術可能與歐萊雅現(xiàn)有的一些高端或專業(yè)
相關內容:
【文/王力 編輯/周遠方】
11月17日,全球美妝巨頭歐萊雅集團宣布,通過旗下上海美次方投資有限公司對中國純凈護膚品牌「LAN蘭」進行少數股權投資,這是美次方投資的首個中國本土護膚品牌。
公開資料顯示,成立于2019年的「LAN蘭」憑借“以油養(yǎng)膚”的差異化定位,在2023至2024年連續(xù)兩年蟬聯(lián)全國面部精華油銷量第一,從賽道創(chuàng)新者躍升為行業(yè)領航者。這筆投資不僅是歐萊雅對中國本土品牌創(chuàng)新能力的認可,更是國際美妝巨頭在中國市場從“并購收割”向“戰(zhàn)略投資”轉型的重要信號。
在中國美妝市場增速放緩、競爭加劇的背景下,歐萊雅選擇以少數股權投資的方式與本土品牌深度綁定,既保留了品牌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新活力,又能借助其全球資源賦能中國品牌的國際化進程,這種合作模式也是國際消費巨頭深耕中國市場的新模式。
美次方投資戰(zhàn)略升級:從香水香氛到護膚科技的全面布局
歐萊雅美次方投資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作為歐萊雅中國專門設立的風險投資平臺,其使命是挖掘和培育中國美妝市場的創(chuàng)新力量。三年來,美次方的投資版圖持續(xù)擴大,從首個香水香氛品牌到生物科技公司,再到如今的護膚品牌,投資邏輯愈發(fā)清晰:聚焦具有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和本土市場洞察的新銳品牌,通過資本紐帶構建美妝產業(yè)生態(tài)。

2022年9月,美次方完成了在中國的首筆投資,對象是中國本土高端香水香氛品牌聞獻DOCUMENTS。這個誕生于上海的小眾香氛品牌,以其獨特的東方美學和高品質香水產品在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迅速走紅,代表了中國消費者對本土高端香水品牌的認可。歐萊雅看中的,正是聞獻在香水這一細分賽道的差異化定位和品牌敘事能力。此次投資標志著美次方正式啟動在中國市場的戰(zhàn)略布局,也是歐萊雅對中國本土美妝的首次押注。

聞獻DOCUMENTS香水
2023年9月,美次方將觸角延伸至美妝科技領域,對深圳杉海創(chuàng)新技術有限公司進行了少數股權投資。杉海創(chuàng)新是一家專注于生物科技研發(fā)的創(chuàng)新型企業(yè),在護膚成分研發(fā)、皮膚微生物組研究等前沿領域具有技術積累。這筆投資體現(xiàn)了歐萊雅對美妝科技化趨勢的前瞻布局。在“科技護膚”成為行業(yè)主流趨勢的當下,掌握核心技術將成為品牌競爭的關鍵。
如今,美次方完成對「LAN蘭」的投資,標志著其投資版圖首次覆蓋護膚品類。與前兩次投資不同,「LAN蘭」不僅擁有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更在市場端取得了實質性成績。品牌依托“分子油萃”和“植物愈”"等前沿生物科技,成功推出時光蘭花、鳳凰美白等明星系列,實現(xiàn)了全線產品100%自主研發(fā)。

LAN蘭攜手 M.LanPanda萌蘭 IP
值得注意的是,美次方的投資均采用“少數股權投資”模式,這與歐萊雅過去在中國市場的并購策略形成鮮明對比。2003年收購小護士、2004年收購羽西、2013年收購美即面膜,歐萊雅在中國市場早期采取的是控股甚至全資收購模式,但這些品牌在被收購后大多發(fā)展不如預期,甚至逐漸淡出市場。
如今,歐萊雅選擇以少數股權投資的方式與本土品牌合作,既能分享品牌成長紅利,又能保留品牌的獨立運營和創(chuàng)新活力,這也是國際巨頭在中國市場成熟后的戰(zhàn)略調整。
國際巨頭投資中國企業(yè)漸成趨勢:從并購到合作的戰(zhàn)略轉型
歐萊雅對「LAN蘭」的投資,只是國際消費巨頭深度參與中國市場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yè)選擇通過戰(zhàn)略投資、合資合作等更加靈活的方式進入或深耕中國市場,一改過去“收購兼并”的強勢姿態(tài),轉而采取“合作共贏”的新模式。這種戰(zhàn)略轉變的背后,是中國市場環(huán)境的深刻變化:本土品牌崛起、消費者更加成熟、競爭日益激烈,國際巨頭意識到,只有真正理解中國市場、與本土力量深度合作,才能在這個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中贏得未來。
在餐飲業(yè),麥當勞和百勝集團的案例凸顯了本土資本對國際品牌在中國擴張的重要性。2017年,麥當勞將中國和香港的特許經營權賣給中信資本等,成立金拱門(中國)有限公司,中信持股52%。麥當勞保留20%股權,提供品牌和運營支持。交易后,麥當勞中國門店數量從2500家增至2024年底的6820家,年增917家,占全球新增門店近一半。百勝中國則在2016年從百勝餐飲集團分拆,引入春華資本和螞蟻金服,獨立運營后門店數量翻倍,推出本土特色產品。星巴克同樣引入戰(zhàn)略合作伙伴,以應對本土競爭壓力。這些案例表明,本土資本和資源的引入能顯著加速國際品牌的本土化進程和市場擴張。
在美妝領域,除了歐萊雅,其他國際巨頭也在調整在華策略。聯(lián)合利華在2024年完成了對幾家專注于有機護膚品和健康零食的中小企業(yè)的并購,希望通過引入創(chuàng)新型企業(yè)來豐富產品線、提升競爭力。雖然聯(lián)合利華在中國市場的整體表現(xiàn)不如人意,2024年亞太及非洲地區(qū)營收下降0.9%,中國市場呈個位數下跌,但其通過投資并購來尋求新增長點的策略值得關注。與歐萊雅的少數股權投資不同,聯(lián)合利華更傾向于控股型并購。
有業(yè)內人士表示,中國市場已進入"存量競爭"階段,消費者更加理性成熟,本土品牌快速崛起,國際品牌的光環(huán)效應減弱,必須通過更深層次的本土化來贏得市場。此外,政府鼓勵外資企業(yè)深度參與中國市場,但也更加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和公平競爭,國際巨頭需要以更加平等和開放的姿態(tài)與本土企業(yè)合作。從全球視角看,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不斷提升,成為許多跨國企業(yè)的第一或第二大市場,如何在這個市場上取得成功,已經關系到企業(yè)的全球戰(zhàn)略。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