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聊聊Berluti這個品牌,是如何從一家小眾鞋店,憑借獨特的“老錢繩結”(即打結鞋帶)營銷策略,逆襲成為奢侈品圈頂流的故事。
Berluti的核心秘密,很大程度上就藏在那個看似簡單卻極具辨識度的"打結鞋帶(The Knot)"上。這不僅僅是一個設計元素,更是一套成功的商業(yè)哲學和營銷策略,我們可以將其拆解為以下幾個關鍵點:
1. "化繁為簡的極致創(chuàng)意 (The Art of Simplicity):"
"核心洞察:" Berluti創(chuàng)始人Jean Paul Gaultier在創(chuàng)立品牌初期,敏銳地觀察到傳統(tǒng)奢侈品往往過于復雜、華麗,難以融入現代都市生活。他反其道而行之,選擇了一個極其簡單、日常甚至有些“土氣”的元素——打結鞋帶。
"價值重塑:" 他沒有把這個元素做成花哨的裝飾,而是將其提升為一種獨特的、具有儀式感的體驗。顧客購買的不只是一雙鞋,而是一種“解 knot(解開繩結)”的樂趣和掌控感,一種獨特的、屬于Berluti的生活方式象征。這種化繁為簡的創(chuàng)意,本身就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2. "“老錢繩結”的象征意義與故事性 (Symbolism & Storytelling):"
"連接歷史與當下:" “老錢繩結”(Old Money Knot
相關內容:
一件意想不到的小事,在萬米高空的經濟艙里,引爆了整個社交網絡。

一位博主偶然瞥見鄰座男士系鞋帶的動作,那個獨特的結扣方式,讓她瞬間聯想到了某種圈層符號,隨手發(fā)了篇圖文,戲稱這是“郭敬明式報菜名”的真人版。

她哪里想得到,這條看似平常的分享,在短短一周內,就獲得了超過四十萬的點贊和數以萬計的評論,甚至催生出一個閱讀量接近兩億的#繩結鑒定#話題。
這個神秘的繩結,到底是什么來頭?
我得說,這玩意兒可不是隨便哪個牌子都有的。
它的官方名字叫“伯爾魯帝暗結”,是頂級奢侈品牌Berluti的獨門絕技。
這個設計,根本就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純粹的功能性。
在每一雙鞋的鞋舌背面,都藏著兩根只有五厘米長的小皮繩。
系鞋帶的時候,需要一個特殊的反穿再鎖扣的動作,一氣呵成,就能把鞋舌牢牢固定住。
說白了,就是為了防止你走多了路,鞋舌歪到一邊去的尷尬。
聽起來簡單,對吧?
但這個誕生于1962年的小細節(jié),當初是為波普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定制一雙樂福鞋時才最終定型的。
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品牌手工部門所有工匠學徒的“畢業(yè)大考”項目。
能不能利索地打出這個結,直接關系到你能不能出師。

也正是因為這種近乎偏執(zhí)的堅持,讓這個品牌顯得格外不同。
想要一雙巴黎總店的定制鞋?
現在下單,最早也得等到2027年的夏天了。
他們死守著每年只生產兩千五百雙的硬指標,多一雙都不行。
這種“老派”的固執(zhí),在如今這個快節(jié)奏的消費世界里,簡直像個異類。
但匪夷所思的是,它竟然成功了。
就在整個奢侈品行業(yè)都叫苦不迭的時候,LVMH集團發(fā)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財報顯示,整體營收下滑了4%,凈利潤更是暴跌22%。
一片愁云慘霧中,Berluti卻像個沒事人一樣。
品牌首席執(zhí)行官在一封內部信里興奮地透露,同期的銷售額逆勢上揚了11%,凈利潤也漲了8%,全年有望沖擊1.5億歐元大關。
這可是自從2011年品牌開設成衣線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
為什么?
一位叫盧卡·索爾卡的奢侈品分析師一針見血地指出:在所有奢侈品類目里,男士高端鞋履是“最能抵抗經濟周期”的賽道。

那些真正有錢的人,可能會少買一塊表,少換一輛車,但腳上的體面,是最后的防線。
Berluti的鞋子,平均售價穩(wěn)穩(wěn)站在2200歐元,毛利率高達62%,遠遠甩開了集團48%的平均水平。
這利潤,簡直讓人眼紅。
真正把這場狂歡推向高潮的,是一次來自“太子爺”的蓋章認證。
LVMH集團主席伯納德·阿爾諾的小兒子,弗雷德里克·阿爾諾,也就是現在泰格豪雅的CEO,在個人社交媒體上轉發(fā)了品牌官方發(fā)布的一條九秒鐘短視頻。
視頻里,鏡頭特寫鞋舌背面的“暗結”被三秒系好。
他配上了一句調侃:“這仍然是我唯一學不會的結。
”
這可不是一次簡單的轉發(fā)。
這是阿爾諾家族的成員,第一次公開為集團里一個并非頂流的“腰部品牌”站臺。
在業(yè)內看來,這就是LVMH集團在向自己最核心的“老錢”客戶群體釋放一個強烈的信號。
這個信號的威力有多大?

數據公司Launchmetrics的實時監(jiān)測顯示,就因為這條轉發(fā),Berluti的全球搜索量在24小時內飆升了37%,在中國的小紅書上,關于“繩結”的筆記一夜之間多出了四千多篇。
這條看似不經意的轉發(fā),為品牌帶來了高達370萬美元的媒體影響力價值。
換算一下,這筆錢,足夠品牌在中國市場做上三周的線上廣告投放了。
流量從天而降,但Berluti并沒有被砸暈。
事實上,在這次爆火之前,他們早就在悄悄地向年輕人示好了。
從2024年開始,他們就在抖音和小紅書上開設了雙語直播課,名字起得也很直接,叫“制鞋大師課”。
課上不聊別的,就教你怎么打那個神秘的“暗結”,以及如何用古法給皮鞋做染色和保養(yǎng)。
沒想到,這種看似枯燥的內容,平均每場都有接近三十萬人觀看,其中三成觀眾,是18到30歲的年輕人。
線上玩得轉,線下也沒落下。2025年9月,他們在上海的恒隆廣場,開了一家“咖啡+擦鞋”的快閃店。
你可以一邊喝著免費的特調咖啡,一邊看著專業(yè)的師傅幫你把腳上的皮鞋擦得锃亮。
短短三天,這家小店接待了超過一千八百人,其中接近一半的人,是第一次接觸這個品牌,并留下了自己的聯系方式,對品牌的成衣或者包袋產生了興趣。
更深層次的布局,是在環(huán)保議題上。

品牌已經宣布,在2026年的春夏系列中,將首次引入“植物鞣革”和“回收橡木鞋楦”的組合。
這步棋走得非常妙,因為它精準地踩中了新一代高凈值人群的脈搏,他們對企業(yè)的社會責任和環(huán)保理念(ESG)異常敏感。
你看,這就有意思了。
一邊是品牌的核心客群,那群平均年齡52歲的“老錢”,他們迷戀的是“暗結”所代表的身份、傳統(tǒng)和手工藝。
這個結,就是他們圈子里的通行證。
另一邊,是品牌迫切想要抓住的未來,那群平均年齡只有34歲的“新貴”,他們追求個性,更看重一個品牌背后的價值觀,比如它夠不夠環(huán)保。
現在,所有的矛盾都擺在了臺面上。
在每年只產兩千五百雙,絕不擴產的前提下,Berluti面臨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如何讓全新的環(huán)保故事,變成一個新的“隱形暗號”,一個能讓新貴們也為之著迷的新“繩結”?
這直接決定了品牌在未來幾年能否實現二次增長。
那位集團“太子爺”的隨手轉發(fā),只是把他們推到了聚光燈下;而真正能系住未來的那個結,終究還得靠自己親手打出來。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