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手寫體!H
相關(guān)內(nèi)容:
“換Logo就像給老房子刷漆,有人嫌味兒沖,有人夸亮堂。

”——這句話放在& Other Stories身上,再貼切不過。

2025年5月,H&M集團旗下的“文藝少女”突然把用了12年的手寫體招牌撕掉,換成一臺老式打字機敲出來的襯線字。
一個月后,線上銷售額躥了18%,可Instagram點贊卻掉了12%。
買的人多了,夸的人少了,這出戲怎么唱得這么別扭?
先別急著站隊,把鏡頭拉近,你會發(fā)現(xiàn)這場“變臉”不是拍腦袋的審美沖動,而是一場被數(shù)據(jù)、供應(yīng)鏈、門店、資本同時推著走的“精密手術(shù)”。
今天咱們就把它拆成三步,看看一次Logo更迭背后,到底藏著多少商業(yè)暗語。
---
第一步:把“文藝”翻譯成“錢”——新Logo到底動了誰的奶酪?
老Logo像一封手寫信,筆觸軟、留白多,自帶“我不趕時間”的松弛感。
新Logo則像一張打印機票,字母間距緊、筆畫利落,一眼掃過去只?!靶省倍帧?/p>
JonathanSaunders直言:“我們要讓品牌從‘小眾文藝’進化成‘精致大眾’。
”翻譯成人話:以前服務(wù)的是“有時間逛跳蚤市場的女文青”,現(xiàn)在要抓住“下班路上刷手機的白領(lǐng)”。
目標人群一換,視覺錨點必須跟著換。
手寫體在移動端縮小到指甲蓋大小時,糊成一團;打字機字體哪怕縮成表情包,也能看清每一道襯線。
可讀性=轉(zhuǎn)化率,這是電商鐵律。18%的線上增幅,說穿了就是“點得清、記得住、搜得到”帶來的紅利。
可社交媒體不吃這一套。
Instagram要的是“氛圍感”,是“我愿意截屏當(dāng)壁紙”。
新Logo太像報紙標題,少了情緒,點贊自然下滑。12%的跌幅,本質(zhì)是“舊粉絲”在用腳投票:你把我的秘密花園改成了便利店,那我默默取關(guān),算是一種溫柔抗議。
---

第二步:把“復(fù)古”做成“循環(huán)”——30%的Circular系列是怎么算出來的?
2025秋冬秀場,& OtherStories把1960-1990年代的燈芯絨、馬海毛、提花一股腦搬回T臺,卻偷偷給它們?nèi)艘粡垺霸偕矸葑C”。30%的單品被劃入新成立的CircularCollection,原料不是瓶子就是舊衣,標簽上直接印二維碼,掃碼能看到“前世今生”。
為什么是30%,不是100%?
答案藏在供應(yīng)鏈的“及格線”里。
H&M集團內(nèi)部有一套“可持續(xù)成本模型”:當(dāng)回收纖維占比超過三成,就能拿到歐盟“綠色轉(zhuǎn)型補貼”,剛好抵消原材料漲價;再高,成本曲線就會陡升,售價得漲18%以上,而品牌調(diào)研顯示,核心客群的價格敏感紅線就是15%。30%,是政策、成本、消費者心理的三重最優(yōu)解。
JonathanSaunders把這個比例稱作“溫柔的臨界點”——既讓環(huán)保分子找不到黑點,又不把“價格敏感型”顧客嚇跑。
復(fù)古外觀+循環(huán)內(nèi)核,等于把“好看”與“好用”打包出售,一石二鳥。
---
第三步:把“線上熱度”變成“線下留量”——5000萬歐元門店改造如何接得住流量?
線上賣爆了,如果線下門店還是“文藝暗房”,流量就像漏斗,接不住。
H&M集團一次性砸下5000萬歐元,先在倫敦Covent Garden、巴黎LeMarais、東京澀谷開出10家“樣板房”。
新店鋪三把刀:
1. 亮:整體照度提升300 Lux,接近蘋果旗艦店,方便拍照發(fā)Stories;
2.輕:70%家具帶滾輪,周末可把成衣架推到一邊,變身“循環(huán)工坊”,教顧客用舊襯衫做托特包;
3. 綠:試衣間鏡子用再生鋁,連防盜扣都是玉米淀粉做的,掃碼可降解。
目的只有一個:把“線上18%的新客”留下來,讓他們在實體空間完成“品牌人設(shè)”的最后一公里——拍照、打卡、發(fā)小紅書,順帶把“我支持環(huán)?!睂戇M個人簡介。
門店不再是倉庫,而是“內(nèi)容發(fā)生場”。
---

行業(yè)回聲:一次“高端快時尚”的公開實驗
& OtherStories的整套打法,被WGSN寫進報告標題:“快時尚集團高端化3.0模板”。
它用Logo換臉完成人群擴容,用30%循環(huán)系列踩準政策紅利,再用重金門店把流量焊死在自己地盤。
每一步都像在解三元一次方程,變量多,卻算得極精。
但實驗總有對照組。
Zara母公司Inditex選擇“靜悄悄改標簽”,把可持續(xù)比例藏進吊牌;優(yōu)衣庫干脆把環(huán)保線獨立成“RE.UNIQLO”,與主品牌做切割。
& OtherStories反其道而行,把“環(huán)?!迸c“主形象”綁死,一旦循環(huán)材料供應(yīng)鏈掉鏈子,就會直接反噬品牌信任。
高收益,對應(yīng)高風(fēng)險。
---
留給我們的思考題:品牌升級,到底升級的是什么?
表面看,& OtherStories只是換了個字體、加了點回收纖維、刷了刷墻。
可真正被“升級”的,是它與消費者的關(guān)系——從“我懂你”到“我用你”,從“陪伴”到“解決方案”。
當(dāng)品牌決定把“文藝”翻譯成“效率”,就得接受舊日信徒的離場;當(dāng)“復(fù)古”必須讓位于“循環(huán)”,就得承擔(dān)供應(yīng)鏈的不可控。
下一次你在街頭看到那塊打字機字體招牌,不妨問自己:我買的只是一件燈芯絨外套,還是一張進入“精致大眾”新身份的門票?
如果答案是后者,那這場18%的增長,就遠不止一場銷售勝利,而是一堂活生生的“現(xiàn)代消費心理學(xué)”公開課。
品牌重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一次次“算賬+冒險”的循環(huán)。
& OtherStories的故事告訴我們:在時尚這條跑道上,換Logo不是終點,發(fā)新品也不是終點,真正的終點只有一個——讓消費者愿意把“你”穿在自己身上,同時把“你”的故事寫進自己的人生。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