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詳細拆解一下“品”和“牌”,并深入理解“品牌”二字背后的營銷含義。
"一、 什么是“品”?"
“品”字在中文里含義豐富,可以拆解為以下幾個方面,這些都與“品牌”息息相關:
1. "品質(zhì) (Pǐnzhì) - Quality:"
這是“品”最核心、最直接的含義之一。指物品或服務達到的標準、優(yōu)劣程度。
好的品質(zhì)是品牌建立的基礎。消費者購買一個品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相信這個品牌能夠提供穩(wěn)定、可靠、高質(zhì)量的產(chǎn)品或服務。
品質(zhì)是品牌承諾的基石,是建立信任和口碑的關鍵。
2. "品味 (Pǐnwèi) - Taste, Style, Quality of Taste:"
指個人或群體對美、藝術、生活等的鑒賞能力和偏好。
在品牌層面,“品味”關聯(lián)到產(chǎn)品的設計風格、文化內(nèi)涵、目標人群的審美取向等。品牌通過其產(chǎn)品或形象,傳遞一種特定的“品味”或“格調(diào)”,吸引具有相應審美和價值觀的消費者。
品牌可以幫助消費者表達或塑造自己的品味。
3. "品類 (Pǐnlèi) - Category:"
指根據(jù)產(chǎn)品的性質(zhì)、功能、用途等進行的分類。
相關內(nèi)容:
當我們談論“品牌”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么?是一個標識、一個名稱,還是一種感受?無論是從經(jīng)典著作還是網(wǎng)絡資訊中,我們都能看到關于“品牌”的諸多定義,卻鮮有人真正從字源出發(fā),去解析“品牌”二字背后所承載的深層意蘊。作為一名擁有15年品牌行業(yè)經(jīng)驗、三家上市公司品牌管理履歷的品牌從業(yè)者,我認為有必要回到文字的源頭,從東西方兩種文化脈絡中,重新理解“品牌”的真正內(nèi)涵。01 西方溯源:Brand英文單詞“Brand”一詞,源自古挪威語 “Brandr”,意為“燃燒”。最初指的是牧場主用燒紅的烙鐵在牛、馬、羊等牲畜身上留下的印記,以此宣告——“這是我的”。這一充滿力量的動作,奠定了品牌最原始的內(nèi)核:識別、歸屬與所有權。
02 中國語境:品牌中國原本并無現(xiàn)代意義上的“品牌”概念,更多是以“招牌”的形式存在,用于招攬顧客。我們常聽到一句話:“別砸了自己的招牌”。例如《水滸傳》中武松打虎前所見的“三碗不過崗”——這五個字,不僅是店招,更凝練了產(chǎn)品賣點、廣告語,甚至是一份安全提示。
直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西方品牌理論的引入,“Brand”一詞才被譯為今天我們熟知的“品牌”。01 解字:何謂“品”?品字,甲骨文的「口」并非指「人口」,而是象形「器皿」的輪廓(如鼎、簋等青銅容器),也有說容器向上的開口。三個「口」疊加表示眾多器皿陳列的場景,寓意眾人共聚、評說議論,引申為“評價”與“歸類”。物以類聚:指產(chǎn)品與品類,品牌必歸屬于某一行業(yè)或品類,并在此框架中確立定位。眾口品評:品牌需經(jīng)歷市場與消費者的廣泛議論與評判,由此形成共識與差異。等級分類:如“品茶”論高下、“九品”分尊卑,品牌亦需建立層級認知,彰顯卓越。02 解字:何謂“牌”?牌字本義為刀斧劈分而成的木片或竹片,核心功能是作為區(qū)分、標識與信用的憑證。在歷史文獻與文學作品中,“牌”常作為權威信物或身份象征出現(xiàn)(如令牌、腰牌),代表著一種被廣泛認可的區(qū)分依據(jù)與信用載體。所以我們來歸納下:品:既有形的“產(chǎn)品”,也指無形的“品質(zhì)”(價值)牌:既有形的“標識”,也指無形的“信用”(信任)品牌,本質(zhì)上是認知的總和。正如某地發(fā)生大案,人們期待的是“四大名捕”而非普通捕快——他們手中的令牌不僅是身份標識,更是其武功、智慧與過往功績的集中體現(xiàn),是公眾對其能力的共同認知。品牌的終極目標,是成為用戶的直覺選擇:如遇大案必選名捕,無需猶豫。選購產(chǎn)品或服務時,選我,理所當然。為何要從字源重構品牌認知?1. 尋根:建立文化主體性與理論自信過去幾十年,中國的品牌理論幾乎完全建立在西方營銷體系之上。我們大談“定位”、“品牌資產(chǎn)”、“心智階梯”,卻很少回歸漢語語境去追問:“品”為何物?“牌”有何義?對抗理論失語:從字源入手,是在找回屬于我們自己的品牌“母語”。建立文化坐標:為品牌構建提供深植于本土文化的認知地基,增強穿透力與信任感。2. 糾偏:回歸品牌的本質(zhì)與完整性西方的“Brand”始于“物權”,強調(diào)“這是我的”;中文的“品牌”始于“信用”,強調(diào)“這是好的”。這一起點差異,導向不同的發(fā)展路徑。從標識到承諾:品牌的重點從“識別你是誰”(牌),回歸到“你為何值得選擇”(品)。以品立牌:無“品”之“牌”,是無源之水。企業(yè)必須先有“品”,后立“牌”。3. 構建:提供清晰的戰(zhàn)略框架對“品牌”二字的拆解,本身即構成一個極具指導意義的戰(zhàn)略模型:品的三重境界:- 產(chǎn)品/品類:你在做什么?(戰(zhàn)略定位)- 評價/共識:大眾如何評價你?(口碑與公關)- 等級/優(yōu)劣:你處于什么地位?(差異化與核心競爭力)牌的雙重價值:- 有形之牌:視覺識別系統(tǒng)(如何被識別)- 無形之牌:信用與承諾的載體(為何被信任)4. 賦能:為品牌注入靈魂字源是最高級的故事素材。它讓品牌敘事超越蒼白術語,變得生動而有厚度。影視劇中常出現(xiàn)的免死金牌,包括上文提到的“四大名捕”的比喻,正是對“牌即信用憑證”的鮮活詮釋。企業(yè)可據(jù)此自問:我們的“令牌”背后,承載了怎樣的能力、戰(zhàn)績與承諾?結(jié)語我們需要為這片土地上生長出的品牌,提供一條回歸本質(zhì)、扎根本土、面向未來的“心法”。這不僅是對一個概念的重新定義,更是對品牌建設方向的校正:提醒所有創(chuàng)業(yè)者,品牌的終極戰(zhàn)場不在媒體版面,而在消費者的“品評”與“信用”的積累中。讓“品牌”從一個冰冷的商業(yè)術語,重新回歸為一個有溫度、有質(zhì)感、有文化厚度的承諾——這正是我們在學術上正本清源,在商業(yè)實踐中點燃明燈的意義所在。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