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說法非常貼切地描繪了當下一些年輕消費者的購物心態(tài)和行為模式。他們被稱為“精明年輕人”,原因在于:
1. "追求品質(zhì)與時尚:" 年輕人往往追求時尚、品質(zhì)和品牌帶來的認同感,希望擁有奢侈品來提升生活品質(zhì)或彰顯個性。
2. "注重性價比與理性消費:" 與父輩或更早的消費者相比,這一代年輕人成長于信息爆炸和消費主義思潮下,更加注重理性消費和性價比。他們不愿意盲目消費,更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尋找最優(yōu)的購買途徑。
3. "信息獲取能力強:" 互聯(lián)網(wǎng)和社交媒體的發(fā)展讓他們能夠輕松獲取各種折扣信息、優(yōu)惠活動、品牌清倉、中古市場(二手奢侈品)、奧特萊斯、品牌官網(wǎng)促銷、會員積分兌換、海淘代購等多種渠道的信息。
4. "“淘”的樂趣與成就感:" 在折扣渠道中尋找和淘到心儀的奢侈品,對他們來說不僅是為了獲得物品本身,更是一種“尋寶”的樂趣和比價、薅羊毛的成就感。這讓他們感覺自己“不做冤大頭”,即不花冤枉錢,用更少的錢買到心儀的東西。
5. "價值觀的轉(zhuǎn)變:" “浪費”的概念在年輕一代中可能有所不同,他們更愿意為“體驗”或“必需品”付費,但對于奢侈品這種高價值商品,會傾向于在價格合適的時候購買。這體現(xiàn)了他們對
相關(guān)內(nèi)容:
“正價買大牌肉疼,蹲到5折經(jīng)典款立馬下手?!爆F(xiàn)在不少年輕人買奢侈品,都抱著這樣的想法。曾經(jīng)被貼“沖動消費”標簽的他們,如今成了折扣渠道里的“精打細算派”——既要大牌的品質(zhì)和設(shè)計,又不想為品牌溢價、門店租金這些“隱形成本”買單,在特賣平臺、折扣店和免稅渠道里,走出了一條“省錢又體面”的購奢路。

一、觀念變了:不追logo,只認“值不值”
幾年前,還有年輕人為了滿身logo的包袋省吃儉用,把奢侈品當“社交名片”。但現(xiàn)在不一樣了,“Z世代”買奢侈品,先算的是“性價比賬”:這東西好不好用、能不能搭日常衣服、能用多久,比“別人會不會覺得我有錢”重要多了。
貝恩咨詢的數(shù)據(jù)顯示,2024年國內(nèi)奢侈品正價市場銷售額降了18%-20%,但小紅書上“折扣奢侈品攻略”的筆記卻破了千萬條。不是年輕人買不起,是他們不愿再為品牌故事、廣告營銷多花錢。就像做設(shè)計的小吳說的:“花一個月工資買個包撐場面,不如用這錢報個插畫課、去趟短途旅行,開心更實在?!?/p>
現(xiàn)在年輕人選奢侈品,更像“精準填空”:缺通勤用的托特包、百搭的皮鞋、耐用的錢包,就盯著這些高頻使用的單品,在折扣渠道里找性價比最高的。他們清楚自己要的是“使用價值”,不是“面子價值”,這種理性也讓折扣奢品市場火了起來——有預測說,2025到2030年,折扣奢品的增速會是正價品的五倍。
二、三大折扣渠道:年輕人愛在哪“撿漏”
年輕人買折扣奢侈品,線上線下各有偏好,不同渠道有不同的“省錢門道”,摸清了就能少花冤枉錢。
1. 線上特賣平臺:在家就能逛的“折扣倉”
線上平臺是很多人的首選,不用出門就能比價,還能避開線下排隊。像唯品會這類主打品牌特賣的平臺,最近特別火,二季度SVIP用戶漲了15%,一半以上的銷售額都來自這些用戶,不少Burberry的經(jīng)典款包袋一上線就被搶空。這些平臺的貨源大多是品牌過季庫存或特供款,折扣一般能到3-7折,輕奢品牌的包包一兩千就能拿下。
海外平臺也有不少人用,比如Ssense,聚集了很多設(shè)計師品牌,還支持支付寶付款、14天差價退款,潮人很喜歡,但要注意辨別真假,有網(wǎng)友反映收到過疑似假貨,所以收到貨后得仔細看五金、縫線。Farfetch對新手友好,有中文客服和詳細尺碼建議,不過定價稍高,通常滿3000元才免郵,更適合先“逛款”比價。
這里要提醒一句,線上買一定要選有正品保障、支持退換貨的平臺,別貪小便宜去不知名的網(wǎng)站,不然很容易踩坑。
2. 線下折扣店:本地人私藏的“淘貨點”
喜歡摸得著、看得清的年輕人,更愛線下折扣店,但他們不擠熱門商圈的專柜,專找品牌直營折扣店和本地買手店。比如澳門老城區(qū)的一些小店,避開了威尼斯人這些游客多的地方,巴黎世家能打到4折,一件外套能省一萬多,Gucci、LV的現(xiàn)貨也全,貨源多是歐洲直供,正品有保障。
品牌自己的折扣店最讓人放心,Gucci、Prada都有這類門店,賣的多是過季款或輕微瑕疵品(比如邊角小劃痕),價格比正價店低30%-50%,質(zhì)量和專柜沒區(qū)別。買手制的折扣店品類更全,能一次逛多個品牌,但要仔細檢查商品,比如看縫線齊不齊、拉鏈順不順,還要問清退換貨政策,很多折扣商品是不退不換的。
3. 跨境免稅渠道:旅行順帶的“性價比之選”
愛旅行的年輕人,會把跨境免稅店當“順手撿漏”的地方。香港廣東道的奢品奧萊里,不少品牌的常規(guī)款價格比內(nèi)地低一半,在內(nèi)地帶一盒護膚品的錢,在這里能買兩盒,還能保證是全新正品。澳門的一些批發(fā)折扣店更“寶藏”,巴寶莉的襯衫、普拉達的經(jīng)典款鞋子,能打到3折,專柜上萬的包在這里幾千就能拿下。
這類渠道的優(yōu)勢在于關(guān)稅優(yōu)惠,加上匯率差,價格天然有優(yōu)勢。不過要注意行李額度,別買太多超出限額,反而要交關(guān)稅,得不償失。出發(fā)前最好列個清單,直奔本地人推薦的店,避免在熱門商圈被“捆綁銷售”“限量款缺貨”套路。
三、精明購奢技巧:怎么避坑又省錢
能在折扣渠道買到心儀的奢侈品,靠的不是運氣,是年輕人總結(jié)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把“精打細算”用到了實處。
1. 選品:盯緊經(jīng)典款,別被低價沖昏頭
年輕人買折扣奢侈品,第一原則是“經(jīng)典款優(yōu)先”。因為經(jīng)典款設(shè)計耐看,不容易過時,不管是自己用,還是以后想閑置轉(zhuǎn)賣,都更保值。相反,那些花里胡哨的當季爆款,就算打1折也很少有人買——他們知道,這類款式過幾個月就不流行了,買完很可能壓箱底,再便宜也是浪費。
而且他們會分清“需要”和“想要”,去之前列好清單:缺通勤包就只看托特包,缺鞋子就盯皮鞋,不被“3折清倉”“限時特價”的標語誘惑。就像網(wǎng)友說的:“再便宜的奢侈品,用不上也是白花錢?!?/p>
2. 時機:掐準節(jié)點,蹲“折上折”
摸清促銷規(guī)律,能省更多錢。線上平臺每年618、雙11折扣最大,疊加平臺券、店鋪券,有時候能做到“3折再滿減”;線下折扣店一般在換季(3-4月、9-10月)、節(jié)假日(國慶、圣誕)會加大折扣力度,部分商品還能疊加“滿2000減300”這類活動。
還有些“隱藏時機”,比如品牌周年慶、線下店閉店裝修前清庫存,折扣會特別給力。有經(jīng)驗的年輕人會關(guān)注品牌官方公眾號、折扣店銷售的朋友圈,一有活動就及時跟進,不過也不會沖動,還是先看自己需不需要。
3. 避坑:認準正品渠道,仔細驗貨
買折扣奢侈品,最怕買到假貨或殘次品。所以年輕人會優(yōu)先選品牌直營渠道(比如官方折扣店、品牌自己的線上特賣頻道),其次是有正規(guī)授權(quán)的平臺(比如天貓奢品官方店、京東國際),不會去閑魚、朋友圈里的“代購”買,除非能提供完整的購買憑證、防偽溯源碼。
收到貨后,會仔細驗貨:看logo的字體是不是清晰、五金有沒有劃痕、縫線是不是整齊,輕奢品牌還能查防偽碼。如果是線下買,會當場試背、檢查細節(jié),有問題當場提,避免回家后發(fā)現(xiàn)瑕疵卻不能退換。
四、最后說句實在話:消費理性,才是真“精明”
現(xiàn)在年輕人買折扣奢侈品,不是“摳門”,也不是“掉價”,而是把錢花在刀刃上的理性。他們不被品牌綁架,不盲目跟風,知道自己要什么、該花多少錢,這種消費觀其實更成熟。
畢竟,奢侈品的意義,應(yīng)該是讓生活更舒適、更開心,而不是成為負擔。不管是正價還是折扣,只要買得值、用得爽,就是最好的選擇。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