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分析一下日本化妝品巨頭高絲(KOSé)在中國市場采取的“停止本土化生產,集中資源搞銷售”這一戰(zhàn)略調整。
這確實是一個重要的戰(zhàn)略轉向,反映了其在中國市場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以及全球化的運營邏輯。以下是幾個關鍵點的分析:
1. "背景與驅動力:"
"成本壓力:" 中國的勞動力、土地、環(huán)保等生產成本近年來持續(xù)上升,與東南亞等生產基地相比,優(yōu)勢不再明顯。停止本土化生產可以降低運營成本。
"全球供應鏈整合:"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大型化妝品集團傾向于整合供應鏈,將生產集中在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政策更友好的地區(qū)(如東南亞),然后通過全球網絡分銷到各個市場,包括中國。這有助于簡化管理,提高整體效率。
"中國市場變化:"
"競爭加?。? 中國本土品牌(如完美日記、花西子、薇諾娜等)迅速崛起,打法靈活,對市場份額構成巨大威脅。國際品牌需要更聚焦、更高效的策略來應對。
"消費升級與變化:" 中國消費者需求日益多元化、個性化,對產品創(chuàng)新、品牌理念、線上線下融合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單純依靠生產基地的優(yōu)勢已不足夠。
"貿易環(huán)境與風險:" 中美貿易摩擦等宏觀因素也可能促使企業(yè)重新評估在特定國家的生產布局。
2
相關內容:
日本高絲(KOSE)出售了其位于浙江杭州、有30年歷史的生產子公司,將停止直接在華生產化妝品。
2017年10月31日,高絲中國在其官網發(fā)布公告,將日本高絲持有的中國生產公司的全部股權轉讓給知名化妝品受托制造(ODM)公司——日本科瑪控股株式會社(日本科瑪,Kolmar Co., Ltd.)。
高絲稱,其將一如既往重視中國市場,通過上述生產公司股權轉讓,集中經營資源,加大在中國的市場拓展。

據日本經濟新聞10月31日報道,高絲停止在中國的本土化生產后,會更多引進日本進口品,突出“日本制造”,以適應中國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對高品質化妝、護膚品的需求。
日本經濟新聞還稱,杭州生產公司被出售后,公司約200名員工將轉移至新東家。
日本高絲在中國設有兩家全資子公司,一家是生產公司,一家是銷售公司。公司公告中稱,生產公司股權轉讓完成后,高絲旗下的中國國產化妝品品牌仍由日本高絲擁有,會委托日本科瑪控股的公司生產,由高絲中國的銷售公司銷售。
杭州子公司是高絲在中國的獨立生產部門,于1987年設立。高絲的中國生產基地杭州下沙工廠在2000年投入運行,生產“蘭皙歐”“美膳媛”等針對中國市場的品牌。
目前在中國市場,高絲在中國生產的平價品牌與來自日本的高端進口產品均有銷售。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2007年,高絲的平價本土化產品在中國銷售額中占比高達60%,但近年來雪肌精、黛珂等日本制造的高檔產品更加受到了中國消費者的歡迎。目前高絲的在華銷售額約80億日元(約合4.65億元人民幣),而本土化產品所占比例已僅剩10%。
由于這些針對中國市場的品牌仍有一定需求,因此出售杭州生產子公司之后,高絲仍將通過委托科瑪公司生產的方式繼續(xù)銷售這些平價品牌。
據日經報道,2017年3月,高絲向日本國內的群馬工廠投入約60億日元,啟用了新的生產車間,將日本國內的產能增加了30%。擴容后的群馬工廠生產的產品會專門出口中國。
日本化妝品行業(yè)正在加速將生產線移回日本國內。除高絲外,另一個日本高端化妝品品牌資生堂也計劃在日本新建2處工廠,日經新聞10月19日報道中稱,這也是36年來資生堂首次在日本本土建設新工廠。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