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判斷一家公司是否有機會成為鞋履新消費品牌賽道的明星,需要考慮多個方面的因素。以下是一些關鍵點,可以幫助評估一家公司在這個領域的潛力:
1. "市場定位和目標受眾":
- 公司的產品是否能夠滿足特定市場或消費者的需求?
- 目標受眾是否具有增長潛力?
2. "產品創(chuàng)新和設計":
- 公司的產品是否有獨特的設計和功能?
- 產品是否能夠引領潮流或成為行業(yè)標桿?
3. "品牌建設和營銷策略":
- 公司是否有明確的品牌故事和形象?
- 營銷策略是否能夠有效地觸達目標受眾并建立品牌忠誠度?
4. "供應鏈和成本控制":
- 公司的供應鏈是否高效且可靠?
- 成本控制能力如何,是否能夠提供有競爭力的價格?
5. "技術創(chuàng)新和研發(fā)能力":
- 公司是否在技術創(chuàng)新方面有所投入?
- 研發(fā)能力如何,是否能夠持續(xù)推出新產品?
6. "銷售渠道和分銷網絡":
- 公司的銷售渠道是否多樣化?
- 分銷網絡是否覆蓋廣泛?
7. "競爭環(huán)境和市場趨勢":
- 公司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是否有優(yōu)勢?
- 是否能夠把握市場趨勢并快速響應?
8. "財務狀況和投資能力":
- 公司的財務狀況如何?
- 是否有足夠的資金進行研發(fā)、營銷和擴張?
9. "客戶
相關內容:
記者 | 周芳穎
編輯 | 樓婍沁
據36氪消息,高跟鞋品牌“7 or 9”已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及A輪融資。Pre-A輪融資由眾暉資本獨家投資。A輪融資由峰尚資本領投,眾暉資本持續(xù)跟投。千帆明月擔任兩輪融資的獨家財務顧問。2019年7月,“7 or 9”曾完成數百萬元天使輪融資,由堅果資本獨家投資。
成立于2016年底,“7 or 9”名字的來源是鞋跟高度的兩個選擇——7厘米或者9厘米。該品牌起初也只做這兩個鞋跟高度的產品。現在其產品線拓展到5厘米、7厘米、9厘米、10厘米的高跟鞋。在“7 or 9”的天貓旗艦店內,目前有近60款高跟鞋產品在售。同時,店內還有多種高跟鞋配飾可供選擇。
雖然“7 or 9”以高跟鞋為切入口,且僅圍繞該品類進行產品開發(fā),但據創(chuàng)始人鄧娟向36氪透露,“7 or 9”致力于縱向延展高跟鞋經典款的“鞋楦、材質和升級舒適度”。

界面時尚觀察到,在高跟鞋鞋型較為單一的情況下,“7 or 9”通過開發(fā)可調換的配飾來增加產品豐富度。其銷售的配飾有前扣、飾帶、腳踝鏈、尾夾等,定價在100元-200元不等。其高跟鞋產品的價格在599元-1100元之間,其中799元左右是主要的價格帶。
“7 or 9”完成天使輪融資后不久后,鄧娟曾在接受《鉛筆道》采訪中表示,“7 or 9”鞋子的復購率在25%左右,而配飾的復購率超過30%。
“舒適度”是“7 or 9”在對外宣傳中主打的標簽,意在切中高跟鞋用戶常見的“痛點”。“7 or 9”在品牌介紹中表示,團隊經過46次楦形的修改以及150位女生體驗后才發(fā)布已注冊專利的“空氣棉”高跟鞋——將運動鞋特有的高彈空氣棉嵌入到高跟鞋鞋頭中。
“7 or 9”還宣傳,為了判斷產品舒適性,其會為每款高跟鞋制作一雙42碼的試穿鞋,讓男性制鞋師穿著一整天。該男性制鞋師無任何不適后,該鞋款方可上市。
由此延伸,“7 or 9”為產品取了一個具有記憶點的稱號,即“可以跑步的高跟鞋”,并多次將“給你奔跑的勇氣”、“讓雙腳住在五星級酒店里”等強調舒適性的概念嵌入產品宣發(fā)中進行強化。

在營銷方面,“7 or 9”在和導演白雪和麥子,以及演員倪妮、應采兒、歌手張韶涵等名人合作進行品牌傳播的基礎上,還會從消費者中招募“高跟鞋體驗官”來講述自己親身穿著的體驗感受,以類似KOC(關鍵意見消費者)營銷的方式進一步在大眾消費者心中加強產品舒適性和時尚性的特點。
“7 or 9”在營銷層面的多維度打法與創(chuàng)始人團隊在網絡電商上的背景經驗十分相關。
據天眼查信息,創(chuàng)始人鄧娟曾在首批國產移動通訊品牌“波導”公司擔任運營總監(jiān)四年,并有在通訊領域有連續(xù)創(chuàng)業(yè)的經驗;聯合創(chuàng)始人王歡曾為電商蛋糕品牌“美時每客” 創(chuàng)始人,并在微軟工作過四年;而另一位聯合創(chuàng)始人小小莎是微博上的十大影響力旅游博主,有超270萬的粉絲量。
據前述《鉛筆道》報道,從初創(chuàng)時鄧娟就一直在運營私域流量,再結合小小莎自帶的短視頻經驗,整個團隊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推廣方式。線上會以社交媒體平臺為基礎大規(guī)模投放,從內容、人設、輕娛樂等不同方面打造品牌調性,并輔以社群裂變和小程序的助力。
據前述融資信息,“7 or 9”本輪融資將用于產品研發(fā)、團隊擴張和供應鏈升級等。
雖然在國內輕奢女鞋市場中尚未出現頭部品牌,但“7 or 9”面臨的難題仍然是如何讓品牌進一步走到大眾面前,以及是否能靠單一品類延續(xù)品牌的生命力。
近幾年獲得過資本關注的同類輕奢女鞋品牌有73Hours和Laber three等等,前者于2018年被大型鞋企百麗收購,而后者經過多次轉型,官網目前顯示已轉變?yōu)樵O計師品牌買手店,其淘寶店鋪也僅剩寥寥幾款鞋子和首飾在售。
與服飾、零食飲料等消費品相比,鞋類品牌本身的入行門檻更高,要求品牌具有很強的產品及庫存管理能力。這主要是因為鞋子尺碼多,每一款鞋的上市都會牽扯到從5到10個尺碼的備貨壓力。
同時,鞋類的消費頻次和復購率都相對較低。這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鞋類品牌更難培養(yǎng)消費者忠誠度。消費者的購買選擇更多地與產品本身,而非品牌更相關。而高跟鞋作為鞋類的一個細分領域,鞋型上的創(chuàng)新可變性進一步受限,受眾群體相對更窄,那品牌必然要在研發(fā)和營銷上付出更多努力來贏得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