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到的應該是 "瑪琳·費斯曼 (Marlene Fuchs)",以及 "黛博拉·蔻兒 (Deborah Kerr)"。
但更符合“被庫布里克捧紅”且“用服裝讓電影每一幀都是時尚大片”這個描述的,無疑是 "瑪琳·費斯曼 (Marlene Fuchs)"。
以下是關于她的詳細介紹:
"瑪琳·費斯曼 (Marlene Fuchs)"
"與庫布里克的關系:" 瑪琳·費斯曼是庫布里克導演的 "《發(fā)條橙》(A Clockwork Orange)" 中飾演主角 "亞歷克斯 (Alex)" 女友 "亞歷珊德拉 (Alexandra) / 莉莉 (Lili)" 的演員。雖然她在電影中的戲份不算特別多,但她的角色和服裝是影片中極具標志性的一部分。
"服裝與時尚:" 瑪琳·費斯曼在《發(fā)條橙》中的服裝設計堪稱經典。由 "米歇爾·德·朗日 (Michel De Roule)" 負責服裝設計,為莉莉打造的服裝充滿了 "70年代的波西米亞風情、朋克元素和性感魅力"。那些 "鮮艷的色彩、大膽的剪裁、飄逸的裙擺和夸張的配飾",不僅完美契合了莉莉這個角色自由不羈、既純真又充滿誘惑的特質
相關內容:

意大利服裝設計師米蘭拉·坎農諾 第67屆柏林電影節(jié)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時尚一直被冠以最膚淺的名義。我能想到對一部電影最壞心眼的戲謔,就是:某某電影能得一個“最佳服裝獎”就不錯了。人啊,有時候就是過于注重內在美,忘記了衣裳跟盔甲一樣給人能量。而在電影里,服飾不僅賦予角色生命,也是視覺語言的一部分,是能幫助大家看懂電影的符號。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的首部英文作品《放大》至今被稱作一部展現六十年代英國社會動蕩背景的“終極時裝電影”,而其服飾自然是展現“搖擺的六十年代”(swing sixties)時期最美味的佳肴。

《放大》劇照
而電影也在啟發(fā)著一代又一代的時裝設計師。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女演員瑪琳·黛德麗在電影《摩洛哥》中女扮男裝的形象啟發(fā)了圣羅蘭先生(Yves Saint Laurent),從而在女權主義高漲的六十年代末孕育出了著名的“吸煙裝”。因此,服裝之于電影,是你我共生的關系,都是人們所處大千社會里的寫照。

《摩洛哥》劇照
電影中經典的時裝瞬間不勝枚舉:讓-保羅·高提耶(Jean-Paul Gaultier)在《第五元素》和《童夢失魂夜》中構造的或性感或純真的幻象世界,《絕代艷后》中高聳的假發(fā)和巨型裙撐(盡管其中歷史錯誤不少);《贖罪》中凱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穿的墨綠色絲質長裙,以及山本耀司為《玩偶》設計的華美“流浪裝”,而北野武甚至為了這套戲服修改劇本,推翻了原本的故事……

《贖罪》中的綠裙子

《玩偶》劇照
組委會直接點明今年的致敬不僅為了表彰米蘭拉·坎農諾杰出的藝術生涯,也是為了讓人們注意到服裝設計這種電影職業(yè)。這并不是人們第一次被提醒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上一次則要追溯到2009年,柏林電影節(jié)將終身成就獎頒給了法國作曲家莫里斯·雅爾(Maurice Jarre)。作為第一位在歐洲三大電影節(jié)上獲得終身成就獎的服裝設計師,米蘭拉·坎農諾的作品足以讓人們在光影中注意到服裝的力量,即使是站在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身后。
米蘭拉·坎農諾稱不上高產,但在她四十余年的職業(yè)生涯中共獲得了九次奧斯卡提名,四次獲獎,分別為《巴里·林登》(1975)、《烈火戰(zhàn)車》(1981)、《絕代艷后》(2006)和《布達佩斯大飯店》(2014)。
本次柏林致敬單元的展覽中只有十部電影,倒也基本囊括了她職業(yè)生涯中的所有重要作品。但幾乎在每部電影背后都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斯坦利·庫布里克、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西德尼·波拉、沃倫·比蒂、羅曼·波蘭斯基、史蒂文·索德伯格、路易·馬勒、韋斯·安德森等等。

《巴里·林登》劇照

《烈火戰(zhàn)車》劇照
在所有這些著名導演中,庫布里克無疑是最特殊的一個。就像北野武有山本耀司一樣,庫布里克的那位服裝設計師就是米蘭拉。可以說是庫布里克發(fā)現了米蘭拉·坎農諾,當時米蘭拉剛剛在意大利學完藝術、設計史和服裝設計,來到英國參與了一些廣告的拍攝。在拍攝的過程中她認識了庫布里克的攝影師,與庫布里克見面后便受邀參觀了《2001太空漫游》的拍攝過程。參觀后庫布里克又請她擔任了《發(fā)條橙》的服裝設計工作,絲毫不介意這是她的首部電影作品。
實際上米蘭拉當時尚處于摸索的階段,她為這部電影設計了若干套夸張的戲服,最終才造就了那身經典的倫敦街頭造型:高頂禮帽、軍靴和改變白色固有純潔印象的一身白衣。接著兩人又合作了《巴里·林登》和《閃靈》,前者也為她帶來了第一座奧斯卡獎杯。

《發(fā)條橙》劇照

《閃靈》劇照
進入新世紀,米蘭拉·坎農諾又與韋斯·安德森展開了密切合作。兩人至今合作過四部作品,《水中生活》、《穿越大吉嶺》、《布達佩斯大飯店》以及2016年韋斯·安德森為H&M拍攝的圣誕廣告?!恫歼_佩斯大飯店》中,米蘭拉·坎農諾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古斯塔夫·克林姆特(Gustav Klimt)、凱斯·凡·東根(Kees van Dongen)、塔瑪拉·德蘭陂卡(Tamara Lempicka)等人的畫作。無論是酒店的紫色制服,還是D夫人的“克林姆特裙”和紅色天鵝絨大衣,都在幫助導演還原出他所想象的昨日世界。


《布達佩斯大飯店》劇照
電影中的服裝設計可簡單分為三類:現代類、時代類和幻想類。米蘭拉很少有幻想類的設計作品(她曾拒絕了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zhàn)》邀約,十分后悔),主要擅長的領域就是時代類。但她最突出的優(yōu)點恰恰是風格多變,不受時代拘束,根據劇情和人物需要靈活變化設計,并用原創(chuàng)的設計和精巧的細節(jié)提升整體影片的質感。這源于她一貫的設計理念,拒絕向時間屈服,她也因此一直拒絕透露自己的年齡。這種靈活多變的風格對于時代劇的服裝設計極為重要,否則就會囿于時代的限制,將為影像服務的戲服變成一場服裝史展覽。

米蘭拉·坎農諾設計手稿(《絕代艷后》)

《巴里·林登》和《絕代艷后》便是極佳的范例。兩部影片均發(fā)生在18世紀,此時洛可可風格盛行,女性服裝基本以緊身胸衣和巨大的裙撐為主。兩部影片的戲服在廓形上都保留了洛可可風格,只有輕微簡化,但仍保持著距離感。兩者設計的主要差別在顏色上,《巴里·林登》中林登夫人的戲服顏色蒼白,接近無色,這反映了她在林登爵士殘暴的壓榨下近乎消亡的脆弱個性;而《絕代艷后》中瑪麗王后的裙裝則以糖果色,或者說馬卡龍色(米蘭拉和索菲亞·科波拉就是從一盒馬卡龍中獲得了設計靈感)為主,比18世紀的配色更加粉嫩,從而襯托出瑪麗皇后歡快可愛的特點。
在相同的時代服裝廓形下,細節(jié)上的對比也成為了塑造人物矛盾的重要手段?!栋屠铩ち值恰分信c林登夫人的素色裙裝相對比的是巴里·林登鮮艷的天鵝絨套裝,并且采用了“世界上能織出的最好的天鵝絨”,從而表現他成為貴族后地位的上升;與瑪麗皇后相對的則是她公公的情婦,她的裙裝大多為深藍色,在一群衣著粉嫩的少女間顯得格外乍眼。

《巴里·林登》劇照

《絕代艷后》劇照
戲服的設計除了要與角色服帖外,還要與電影的質感步調一致,并最好能加強這種質感,《至尊神探》的設計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至尊神探》改編自漫畫,米蘭拉在服裝設計的過程中也遵照著原漫畫的風格,并將自己設計時使用的顏色嚴格限制在漫畫中出現的五種顏色——亮黃色、酒紅色、藍綠色以及黑與白。角色們的造型基本為單色,男性角色的西裝線條硬朗,麥當娜的戲服則盡可能貼合她的身體曲線,勾勒出黑色電影中紅顏禍水的形象。所有夸張的造型都在保持三十年代特點的基礎上,還原出漫畫的風格。


《至尊神探》劇照
而米蘭拉·坎農諾的影響力并未僅僅停留在大銀幕上,她的作品影響了許多時尚設計師,如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拉爾夫·勞倫(Ralph Lauren)等?,F在在薇薇安·韋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的成衣中依舊能夠找到《巴里·林登》里林登夫人衣著的痕跡:冷裸色色調加上洛可可風格的裁剪。除了以設計師充當潮流傳播的媒介外,觀眾們更直接地效仿起了米蘭拉設計出的造型?!栋l(fā)條橙》中的造型成為了倫敦街頭年輕人們追逐的目標,《烈火戰(zhàn)車》則將二十年代的復古英倫剪裁帶回了時尚視野中,《走出非洲》上映后人們都爭相到Banana Republic為自己搭配與片中相似的造型。

《巴里·林登》劇照

《走出非洲》劇照
有人會模糊電影服裝設計師和時尚設計師之間的界限。在湯姆·福特最新的影片《夜行動物》中,沒有一件戲服來自福特自家的品牌,一切都由服裝設計師艾麗安·飛利浦(Arianne Phillips)完成,但最后設計出的戲服還是每一件都像是從福特成衣線上直接拿過來的。米蘭拉則很清楚自己是一名電影工作者,“從來不考慮時尚,如果自己的設計真的變成了時尚潮流,我也只是很開心罷了”。

《夜行動物》劇照
盡管米蘭拉設計的戲服大多是華麗繁復的大裙擺,但她本人似乎總是一席西裝露面。正如她的設計中總融合著懷舊與潮流一樣,她將帶著這份多樣與包容繼續(xù)在電影中創(chuàng)造屬于服裝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