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yè)跑者”這個詞,聽起來似乎只有一個固定形象:身著壓縮衣、肌肉線條分明、常年征戰(zhàn)各大賽場的精英運動員。然而,深入探究,你會發(fā)現(xiàn)“職業(yè)跑者”的“模樣”遠比這復雜和多元。他們并非鐵板一塊,而是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形態(tài)。
以下是一些“職業(yè)跑者”的多種模樣:
1. "賽場尖兵:奧運/世錦賽精英"
"模樣:" 這是最公眾熟知的形象。他們是國家乃至世界的頂尖選手,擁有卓越的跑步天賦,經(jīng)過系統(tǒng)化、高強度的科學訓練。他們通常身材健美,技術精湛,活躍在世界最高水平的賽事(如奧運會、世界錦標賽)中,目標是爭奪獎牌和突破世界紀錄。他們的生活高度圍繞訓練、比賽和康復展開,是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焦點。
2. "馬拉松/超馬探路者"
"模樣:" 這個群體專注于超長距離跑步,尤以馬拉松和 ultra-running(超馬)為甚。他們可能不像短跑精英那樣擁有極致的速度爆發(fā)力,但擁有驚人的耐力、意志力和對極端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他們遍布各個年齡段和背景,有些是全職運動員,依靠贊助和比賽獎金生活;有些則是擁有其他職業(yè),跑步是他們的熱情和挑戰(zhàn)。他們的比賽線路常常穿越壯麗的自然風光,挑戰(zhàn)人類的極限。
3. "“業(yè)余”職業(yè)跑者 / 半職業(yè)
相關內容:

“一雙跑鞋撐起的夢想,正被貼上不同的品牌標簽?!?/span>
近期,被譽為“中國最速美術生”的李大林與耐克簽約,成為新晉代言人。從馬拉松小白到國際健將,他用了四年時間,如今在下一個四年,他切實地走上了自己想要的道路,一步步通往國際大舞臺。
而李大林的經(jīng)歷并非孤例,2024~2025賽季涌現(xiàn)了很多實力強勁的大眾跑者,他們正成為運動品牌爭相押注的對象,從中喬的武明瑤到特步的朱卿、黃菲,再到匹克的李政躍等人。
早在數(shù)年前,以賈俄仁加、管油勝、岑萬江等為代表的第一代頂尖大眾跑者,已用卓越的成績和不懈的努力,為后來者趟平了道路,證明了大眾選手的商業(yè)潛力與市場價值。他們打破了體制外選手難以獲得穩(wěn)定商業(yè)支持的壁壘,讓今天的李大林、武明瑤們擁有了更成熟的簽約環(huán)境和品牌認知。
然而,能夠獲得長期品牌合約的,往往是跑圈金字塔尖的精英(T1級別),眾多實力不俗的跑者(T2級別),在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下,難以進入品牌的視野。對品牌而言,投入產(chǎn)出比始終是關鍵考量。


最基本的門檻,肯定是成績潛力與可塑性,品牌尋找的是能持續(xù)突破、有潛力、能站臺的選手,就像特步簽約選手黃菲、361°的王佳浩。
去年黃菲是國內跑進240次數(shù)最多的女子選手,今年她仍然保持著高密度的參賽行程,在今年上半年女子百佳榜單中,個人戰(zhàn)績共上榜9次,是次數(shù)最多的國內女子選手,其中8場都跑進了240,最好成績是重慶跑出的2:31:29刷新PB,穩(wěn)定的輸出讓她在今年上半年4月份贏得品牌青睞。

上半年男子百佳戰(zhàn)績中,上榜次數(shù)最多是王佳浩,共5次且成績全部在216以內,最好成績是青島跑出的2:13:19,戰(zhàn)勝吳向東拿到國內冠軍,同時他敢跑敢拼的硬核形象,不僅快速提升個人影響力,更讓361°的品牌曝光在激烈的同質化競爭中脫穎而出。
品牌的支持讓他敢于在頂級賽事中實施更激進的戰(zhàn)術,而這種“孤勇”表現(xiàn)又通過賽事直播和媒體報道,反哺品牌“敢拼”的價值觀。當跑者的個人特質被品牌精準識別并放大,簽約便成為一場雙贏的形象投資。
如果在成績潛力與可塑性的基礎上,選手還另有所長,例如:顏值、語言表達、自媒體屬性,那也將會是加分項,也會成為品牌簽約的綜合考量。
其次是選手與品牌產(chǎn)品的契合度,選手對品牌理念的認同和對品牌跑鞋的適配性至關重要。

新晉“大眾一姐”朱卿,在簽約特步前就十分中意特步160X系列跑鞋,“我的腳比較挑鞋,以前很羨慕那些什么品牌跑鞋都能穿的跑者。
沒簽約前,經(jīng)常有品牌給我寄裝備,但腳的原因一不合適就足底筋膜炎,直到穿了特步160X系列跑鞋,才找到真正適配自己的跑鞋,也是在特步160X系列跑鞋的加持下不斷刷新自己的全馬、半馬最好成績,之后能和特步簽約也是我心心念的。”
朱卿的痛點極具代表性,簽約特步前,尋找合適的跑鞋是持續(xù)的戰(zhàn)斗和開銷,甚至直接影響訓練和健康。簽約特步后,不僅省掉了裝備費,困擾她的足底筋膜炎問題也因穩(wěn)定獲得適配裝備而大大緩解。同時,朱卿與男友羅源在賽道上的相互陪伴、不斷提升成績的愛情故事,也讓這對情侶組合有著不小的影響力??梢哉f,朱卿和特步的雙向奔赴,是完美案例。
最后是性價比與投資回報,相較于簽約國際頂尖選手或體制內選手,簽約大眾精英的成本更低。大眾精英們的成長故事本身就是極佳的營銷素材,更具親和力和傳播點,例如“中國跑得最快的醫(yī)生”李政躍。

匹克作為福建企業(yè),簽約本土標桿跑者李政躍,這種地域歸屬感與品牌認同的疊加,不僅強化其個人斗志,更讓匹克“本土先鋒”的形象深入人心,當李政躍以2:12:36的成績成為福建首位男子馬拉松國際健將時,品牌與跑者的地域榮耀完成綁定。
同時,李政躍自2016年接受紫山集團贊助至今,仍然不忘初心的忠誠本色,大幅降低品牌合作風險。當匹克2021年與其接洽時,看中的不僅是其沖刺國際健將的潛力,更包括其“福建之子”的鄉(xiāng)土基因與可信賴的職業(yè)態(tài)度,這種雙向選擇的結果注定是雙贏的。
大眾草根們的故事能有效觸達并激勵廣大跑者,提升品牌形象和情感聯(lián)結,在核心跑者社群中的影響力和帶貨能力可能更直接、更高效。品牌簽約大眾精英跑者的本質,是品牌在尋找“高性價比的垂直領域代言人”,他們有實力、有故事,是品牌深耕跑步市場、鏈接核心用戶群體的重要戰(zhàn)略部署。


品牌簽約對這些大眾跑者意味著什么?不僅僅是胸前多了一個Logo。
對他們而言,簽約品牌帶來的最直接改變,是“減負”與“安心”。首先是基本經(jīng)濟保障,雖然遠非“財富自由”,但簽約提供的津貼或基礎保障,顯著緩解了完全依賴獎金收入的選手們的生存焦慮,這讓他們能更專注于訓練本身。
其次是成本降低,沒有品牌簽約前,參加省外比賽最大的支出是機酒費用和時間成本,有時候需要衡量參賽的精英陣容,看自己能否拿到較為不錯的名次,取得的獎金是否能“兜住”機酒費用。簽約后,參加品牌贊助的比賽,機票、酒店等后勤通常由品牌解決,省去了很多后顧之憂。
還有就是裝備支出,盡管簽約品牌后需要保持排它性,但運動員與品牌之間都是通過好幾個單場合作促成的,品牌認為該運動員有提升潛力并符合品牌調性,同時運動員也認可品牌跑鞋,是兩者間的雙向奔赴。

簽約也意味著責任,核心要求是裝備排他性(必須穿著簽約品牌裝備參賽)和優(yōu)先參加品牌贊助的重點賽事。品牌期望自家選手能在主場賽事中取得佳績,實現(xiàn)雙贏。
例如,匹克的李政躍為備戰(zhàn)大連馬拉松(匹克贊助),賽前專門前往昆明進行高強度的爬坡和耐熱訓練。雖然最終獲得國內第二不敵吳向東,但他以2:12:36達標國際健將,成為福建省首位男子馬拉松國際健將,成就了個人與品牌的一段佳話。
對于訓練,品牌不會干涉運動員太多,只會給到最大的支持和幫助。而對于場次安排,尊重運動員意愿也漸成共識。許多品牌的運動資源主管表示,他們其實并不希望運動員參加更多的場次,而是希望每年有一些高質量的成績輸出。
這意味著在履行核心義務后,簽約跑者在訓練和參賽上仍擁有相當?shù)淖灾鳈?。并且,品牌還會為運動員安排國外參賽的機會,去更好的比賽環(huán)境刷新個人PB,這種趨勢在當下也日漸成熟。
綜上所述,簽約帶來的核心價值是“穩(wěn)定性”,讓選手能夠“安心”訓練,可以更加專注訓練和比賽。這種穩(wěn)定性體現(xiàn)在裝備、關鍵賽事成本以及基礎收入上,它解除了跑者最大的后顧之憂——生存焦慮,從而將精力最大程度釋放到競技水平的提升上。

這是從“賞金獵人”向“職業(yè)運動員”轉變的關鍵一步。朱卿、黃菲等有本職工作的跑者,簽約更多是錦上添花,但對李大林、武明瑤這樣的全職跑者,這份穩(wěn)定性是支撐其職業(yè)道路的基石。
同時,作為品牌簽約運動員,在品牌宣傳、賽事特邀中自然獲得更多曝光機會,有助于提升個人影響力和商業(yè)價值。很多品牌還可以提供更專業(yè)的運動資源為選手提供便利,但現(xiàn)階段對大多數(shù)簽約跑者,核心支持仍聚焦于裝備和賽事后勤。
可以說,獲得品牌簽約是T1級別跑者最理想的生存模式。這類似于教育體系中的教師類別,體制內運動員如同“編制內”,品牌簽約者如同“合同制”,而依賴單場合作的賞金跑者則像是“勞務派遣”。后者需要不斷證明自己,尋找更多可能。


隨著國內跑圈競爭加劇,賽事獎金受限,許多T1、T2級別跑者,單靠獎金已很難年入10萬(稅后)以上。生存壓力迫使他們開辟新的收入渠道,在商業(yè)化馬拉松的縫隙中尋找生機。
線上路徑包括馬拉松直播(如吳浩然、劉英才)、短視頻創(chuàng)作(如王連正、房博)、內容電商(如焦安靜),線下則主要通過開設訓練營。
當李大林簽約耐克時,曾有人譏諷扎進直播賽道的劉英才,而他也只能無奈的表示“活著就好,跑到214沒有簽約,沒有穩(wěn)定的收入,只能通過跑步直播給自己帶來一些流量,增加一些收入,只有拼命留在這個領域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奔由咸m州馬拉松直播被罰下,劉英才的直播轉型路變得更加坎坷。

賽場直播遇阻,并未讓劉英才停下前進的腳步。早在很久前他就在線上開設“一對一、一對多”線上訓練營,通過專業(yè)跑步指導將自己多年積累的訓練經(jīng)驗、技術心得以及對比賽的深刻理解,轉化為服務價值。這不僅是知識的變現(xiàn),更是在競技成績之外,找到了一個可持續(xù)的、能體現(xiàn)其專業(yè)價值的收入渠道。
這種模式,為他提供了比單純依賴比賽獎金或直播打賞更穩(wěn)定的經(jīng)濟來源,是他在職業(yè)跑者道路上自力更生的重要支撐,而線下訓練營是與好友何富軍互幫互助下促成的。目前,劉英才在賈俄仁加創(chuàng)辦的東羚訓練營擔任助教,他表示以后也想在西安開設此類的線下訓練營。
另一位是湖北首位非職業(yè)國家健將選手吳浩然,在開啟跑馬直播前就已經(jīng)是輕功品牌代言人,憑借親切、幽默且勵志的直播風格脫穎而出,成為當下頗受歡迎的“馬拉松直播一哥”。

與劉英才相同,吳浩然也面臨著同樣的誤解,很多人認為“有實力,但在比賽中開直播是比賽態(tài)度不認真的表現(xiàn)”,似乎擁抱流量就意味著放棄對競技成績的追求。
然而并非如此,吳浩然每年會給自己設定目標,就像23年達國家健將、24年跑到217、25年達到215這樣,每個賽季會選定一場比賽追求成績,但只要突破了其余時間就是去享受比賽。
開啟直播后,他還為自己設定了新目標,例如直播跑進220、跑進219,每年他都有完成既定目標,用另外一種方式,成就更好的自己。流量的轉化帶來了更穩(wěn)定的收入,生活有了更大保障,也讓他能更安心地投入訓練。

除直播之外,還有短視頻內容創(chuàng)作者王連正、房博、焦安靜等人,他們通過內容創(chuàng)作積累粉絲,探索商業(yè)化路徑,將跑步影響力延伸至電商帶貨領域。
對他們而言,追求流量與追求成績并非對立。直播、授課帶來的收入,是為了支付訓練和參賽成本,維持基本的跑者生涯,讓自己能持續(xù)奔跑在賽道上,等待甚至創(chuàng)造下一個機遇。
對于他們而言,開辟新的收入渠道并非放棄競技,而是在缺乏外部保障下,利用自身技能(跑步能力、專業(yè)知識、表達力)主動構建收入來源,以維持跑者身份,延續(xù)競技夢想的必要手段。
他們拓展了“職業(yè)跑者”的定義,證明了在競技金字塔外,依然存在通過跑步生存和發(fā)展的多元路徑,盡管這條路充滿挑戰(zhàn)、規(guī)則不明,爭議不斷。但目標清晰而堅定,那就是在追求更快速度的同時,確保自己能夠持續(xù)地跑下去。

從賈俄仁加、管油勝時期的拓荒,到現(xiàn)在李大林、武明瑤、朱卿們的簽約,再到后來者們在不同賽道上的探索,中國大眾草根跑者的故事,是一部關于熱愛、天賦與頑強生存的史詩。
品牌簽約提供了珍貴的穩(wěn)定性,而未被簽約者則在這片商業(yè)與競技交織的復雜土壤中,頑強生長出的“新生”形態(tài),無形中也拓展了職業(yè)跑者的定義和可能性,為后來者趟出一條在現(xiàn)實夾縫中也能奮力前行的路徑。
無論選擇哪條路, 解決生存問題,永遠是發(fā)展的基石。中國馬拉松職業(yè)生態(tài)的成熟,不僅需要塔尖明星的閃耀,更需要這片多元生存土壤的持續(xù)滋養(yǎng)和規(guī)范。
唯有如此,更多懷揣夢想的大眾“草根”們,才能在漫長的42.195公里征程上,跑得更穩(wěn)、更遠。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