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是一個漢語詞匯,通常用來表示過去某個時間點或者某個時期。它用來引導對過去某個時間段或者某個事件的回憶或者描述。例如:
- 曾經(jīng)有一座美麗的花園。
- 曾經(jīng)我是籃球愛好者。
- 曾經(jīng)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
在句子中,"曾經(jīng)"可以幫助表達時間的流逝和事物的變遷。
相關內容:
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編輯:A.lmm上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中國服裝市場曾掀起一場“休閑革命”。
平價、時尚又親民的品牌如雨后春筍般,迅速霸占城市商圈,成為一代人的青春印記。
然而誰也想不到,短短二十年過去,它們竟從“時尚標桿”淪為了“時代眼淚”!
這些曾風靡一時的幾大服裝品牌,你買過嗎?

01 真維斯
1972年誕生于澳大利亞的真維斯,曾是全球第二大休閑服飾品牌。
1990年,香港商人楊釗、楊勛兄弟慧眼識珠,將其收購并引入中國市場。
來到中國市場后,真維斯憑借“物美價廉”的牛仔褲和休閑裝,迅速打開市場,開啟擴張之路。

到了2012年,真維斯在中國內地的門店數(shù)量甚至達到2800家,營收突破49億港元。
一躍成為當之無愧的“牛仔褲之王”。
然而,市場的風云變幻讓真維斯逐漸陷入困境。

隨著快時尚品牌的迅速崛起以及消費者審美觀念的不斷變化。
真維斯的競爭力開始下滑。
其設計長期停留在基礎款,缺乏創(chuàng)新,被消費者詬病為“十年如一日”。
創(chuàng)始人阿里斯特·諾伍德也曾直言“真維斯早已與時尚背離”。

此外,真維斯由于過度依賴線下門店,在電商浪潮的沖擊下,顯得力不從心。
2013年后,真維斯業(yè)績暴跌65%。
巨大的下跌幅度,讓真維斯不得不關閉了1300家門店,裁員6000人。

同時,真維斯為了自救,試圖從兒童裝到孕婦裝覆蓋所有人群。
但貪心不足蛇吞象,結果迷失了方向,失去了核心客群。
轉折出現(xiàn)在2020年前后,國內真維斯抓住電商發(fā)展的紅利,積極轉型。
通過低價策略吸引消費者,同時流量明星代言重塑品牌形象。
這一系列的舉措取得了顯著效果。

2024年,真維斯全網(wǎng)電商銷售額突破60億元,同比增長67%。
甚至登上了“全球品牌中國線上500強榜單”的第48名。
盡管線下門店大幅減少,但線上銷量的爆發(fā)式增長證明了真維斯品牌轉型的成功。

不過,這種“低價+流量”的模式能否持續(xù),還需要時間來檢驗。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特斯邦威。
它曾以“不走尋常路”的廣告語深入人心,但如今卻似乎走向了“無路可走”的道路。

02 美特斯邦威
“美特斯邦威,不走尋常路!”2003年,周杰倫的代言讓這個品牌火遍大江南北。
2000年前后,美特斯邦威憑借著休閑裝和“年輕化”的定位迅速崛起。
巔峰時期,美邦在全國擁有超過5000家門店,年營收高達百億元。
然而,盛極而衰。

隨著Z世代消費者對個性化和國際化風格的追求。
美特斯邦威的“中年審美”逐漸與市場需求脫節(jié)。
為了追求規(guī)模擴張,美邦瘋狂開店,甚至將觸角延伸至縣城。
但加盟模式的管理失控,導致庫存積壓嚴重,產(chǎn)品質量參差不齊,品牌形象也因此受損。

為了自救,美邦曾在2010年推出了自有電商平臺“邦購網(wǎng)”。
然而,由于物流、支付體系等配套設施的落后,該平臺在運營一年后便黯然關停。
此后,美邦又嘗試了O2O體驗店、時尚APP等創(chuàng)新舉措,但均以失敗告終。
與此同時,90后消費者逐漸成長,而美邦的設計卻仍停留在過去。
引得不少年輕消費者吐槽“美邦的衣服,可能只有周杰倫的粉絲才會買?!?/strong>

到了2024年,美邦的營收已跌至6.81億元,較巔峰時期暴跌93%。
門店數(shù)量也從5220家銳減至607家,庫存周轉天數(shù)高達370天。
為了求生,美邦甚至不得不變賣房產(chǎn)、試水海外市場,但效果并不明顯。

與美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子品牌“BloomChic”。
這個由周成建之子創(chuàng)建的大碼女裝品牌。
憑借精準的市場定位和DTC模式,在短短兩年內便斬獲了百萬粉絲。

并獲得了LVMH旗下基金的投資,為美邦未來的轉型做出了榜樣。
而如果說美邦是因跟不上時代潮流而慘遭淘汰。
那么,班尼路的遭遇則更像是一句臺詞毀掉了一個品牌的價值。

03 班尼路
1981年,班尼路誕生于意大利。
1996年被香港德永佳集團收購后,在中國市場開啟了輝煌篇章,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2002年,其在中國市場的門店數(shù)量超過4000家,一時風光無限。
甚至成功擊敗出入中國市場的優(yōu)衣庫,一舉成為消費者心中“性價比”的象征。

與此同時,劉德華、王菲等巨星為其代言,更是讓班尼路成為潮流的引領者,備受年輕人追捧。
然而,命運的轉折點在2006年悄然降臨。
電影《瘋狂的石頭》中,黃渤飾演的“笨賊”以一句“牌子,班尼路!”。
意外成為品牌衰敗的導火索。

網(wǎng)友們紛紛調侃“一個被‘低智商蠢貨’提及的品牌,還能有啥價值?”
這一負面印象逐漸在消費者心中扎根。
而更為致命的是,由于班尼路長期過度依賴巨星代言,卻忽視了產(chǎn)品創(chuàng)新這一核心要素。
讓其設計風格逐漸與時代脫節(jié),淪為“城鄉(xiāng)結合部標配”。

當ZARA、H&M等品牌以“周周上新”的快速迭代策略搶占市場時。
班尼路卻仍在售賣基礎款,難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
2010年后,班尼路的門店數(shù)量逐年遞減,品牌價值也一落千丈。
盡管近年來其嘗試通過簡約風重塑形象,但市場反響卻不盡如人意。

班尼路從昔日的“國貨頂流”淪為如今的“時代笑柄”。
其興衰歷程堪稱“營銷反噬”的典型案例。
這些曾紅極一時,如今跌落谷底的品牌無不向眾人揭示了一個殘酷的行業(yè)真相。
唯有不斷創(chuàng)新、緊跟潮流的品牌才能屹立不倒,而固守過去只會加速衰亡。

這些“跌落神壇”的品牌,既是時代的產(chǎn)物,也是時代的見證者。
它們的沉浮,或許正是中國服裝行業(yè)變化的縮影。
未來,誰能真正理解消費者,又能駕馭變化,或許才是真正的贏家。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班尼路

百度百科——美斯特邦威

百度百科——真維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