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整理一份世界著名面包大全,涵蓋不同國家和風(fēng)格的經(jīng)典面包。這份列表旨在提供一些廣為人知且具有代表性的選擇:
"歐洲 (Europe)"
1. "法式面包 (French Bread)" - 法國的象征。
"法棍 (Baguette):" 最具代表性的法式面包,外脆內(nèi)軟,麥香濃郁,通常不添加黃油或雞蛋。
"羊角面包 (Croissant):" 經(jīng)典的酥皮面包,層層酥脆,黃油香氣十足,常作為早餐或甜點。
"法式鄉(xiāng)村面包 (Pain de Campagne):" 使用天然酵母,口感更扎實、微酸,風(fēng)味獨特。
"法式長棍面包 (Pain de Paris):" 比法棍更長,口感同樣出色。
2. "意大利面包 (Italian Bread)" - 口感多樣,風(fēng)味豐富。
"卡布里歐拉 (Cacio e Pepe):" 雖然更像是一種配料豐富的意面,但其基礎(chǔ)的面包(常是法棍片)是不可或缺的。
"佛卡夏 (Focaccia):" 意大利西西里地區(qū)的特色面包,表面撒有橄欖油、香草、芝麻或番茄丁,口感松軟多孔。
"里科塔面包 (Ricotta Bread):" 在面包中
相關(guān)內(nèi)容:

面包之于西方,就如同米飯之于中國。在西方,面包甚至有著“食品之母”的美譽。作為世界各地備受寵愛的主要食物之一,面包的種類也非常多,足以讓人眼花繚亂。在歐美國家中,面包不僅僅代表著法國人的飲食文化,它還是法國人表達思想觀念、道德評判與價值訴求的重要載體。比如人們說一個人“像上等的面包一樣好”,那是說他“和善、仁慈”;要是有人說自己“面板上有面包”,是說他“有很多事情要做”等等。把想要表達的意思,借面包形象地說出來,足見面包對其生活與觀念的影響。
文章 | 圖:網(wǎng)絡(luò)

1、按原料分類
(1)全麥面包
全麥面包是指用沒有去掉外面麩皮和麥胚的全麥面粉制作的面包,區(qū)別于用精粉(即麥粒去掉麩皮及富含營養(yǎng)的皮下有色部分后磨制的面粉)制作的一般面包。全麥面包特點是顏色微褐,肉眼能看到很多麥麩的小粒,質(zhì)地比較粗糙,但有香氣。由于它的營養(yǎng)價值比白面包高,含有豐富粗纖維、維生素E以及鋅、鉀等礦物質(zhì),在國外很流行,B族維生素豐富,微生物特別喜歡它,所以比普通面包更容易生霉變質(zhì)。

有些餅屋店為降低成本,通常會制作假全麥面包,一是“加色”,在白面粉里加入焦糖或糖漿,利用烘制高溫下發(fā)生的“炭化”現(xiàn)象,使出爐的面包有著很自然的淺褐色,看上去很像“全麥面包”。盤點全球頂級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具體的識別方法是,這種面包的切口較緊密,嘗一口就會露出破綻。另一種是在白面粉里添加胚芽、麩皮,加工出來的面包外表、口感像全麥面包,不過吃起來雖然有粗糙感,但麩皮在嘴中的感覺,沒有小麥顆粒的飽滿。

(2)白面包
白面包是最常見的面包之一。白面包僅由麥類最中心的胚乳部分做成,質(zhì)地較軟,口感微甜,常搭配牛奶豆?jié){作為早餐食用,也可做主食,這在西方國家比較常見。另外,為了給白面包更多不同的味覺體驗,還有人將蔬菜、香草混合加入其中。

(3)雜糧面包
使用燕麥粉、小麥粉、亞麻籽、贛花籽、核桃、榛子等原料制成的面包,稱之為“雜糧面包”。相較于普通面包,它含有更加豐富的礦物質(zhì)、纖維質(zhì)和維生素。

(4)黑麥面包
黑麥面包起源于歐洲,是全麥面包的一種,是一種用黑麥面粉做成的面包。黑麥面包最初源于德國,在芬蘭、丹麥、俄羅斯、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波蘭和斯洛伐克都是最主要的面包品種。黑麥面包有很多種類,包括只含黑麥的面包,黑麥小麥均有的面包和硬黑麥面包。黑麥面包一般顏色較深,口味較重,膳食纖維也較多。這種面包結(jié)構(gòu)緊密,不易消化,因此在食用后分解速度相對較慢,只需少量胰島素就可保持人體血液的平衡。

(5)酸酵面包
酸酵面包沒有加入任何酵母,單純是由水和面粉混合制作發(fā)酵,一般帶有輕微的酸味,常作開胃之用。


2、按質(zhì)感分類
(1)軟質(zhì)面包

軟質(zhì)面包屬于中國人比較喜歡的一種面包,特點是組織松軟帶柔,質(zhì)量較輕而體積膨大,質(zhì)感細膩而富有彈性。

(2)硬質(zhì)面包
與中國不同,西方國家對于硬質(zhì)面包的接受率比較高,因此市面上硬質(zhì)面包的銷售量總是高居不下。硬質(zhì)面包口感結(jié)實而有彈性,具有濃馥的麥香口味,經(jīng)久耐嚼,吃后回味無窮。

(3)松質(zhì)面包
松質(zhì)面包的主要特色為層次分明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表皮香酥質(zhì)地松軟具有整體性的松化層次感。松質(zhì)面包也叫做“丹麥面包”,它的特點是要加入20%~30%的黃油或起酥油,能形成特殊的層狀結(jié)構(gòu),可以做成牛角面包、葡萄干麺包、巧克力酥包等。

(4)脆皮面包
脆皮面包僅僅以面粉、鹽、水、酵母四種基礎(chǔ)材料為原料,完全以面粉為基本條件,經(jīng)過發(fā)酵制成的。一般來說,不含糖、油、雞蛋等材料的面包烤后應(yīng)該十分堅硬而且難以下咽,但是因為配方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及酵母,并且整形后有充分的發(fā)酵時間,因此面團能夠充分伸展,體積膨大,內(nèi)部充滿空氣,從而面包內(nèi)部變得松軟可口。而面包的表皮因為不受糖、油、雞蛋等材料特性的影響,所以烘焙后的面包表皮堅硬,而內(nèi)部組織松軟富于彈性。


3、按形狀分類
(1)吐司

吐司,是英文toast的音譯,粵語叫多士,實際上就是用長方形帶蓋或不帶蓋的烤聽制作的聽型面包。用帶蓋烤聽烤出的面包經(jīng)切片后呈正方形,夾入火腿或蔬菜后即為三明治。用不帶蓋烤聽烤出的面包為長方圓頂形,類似長方形大面包。

(2)法式長棍面包
法式長棍面包(Baguette)是一種最傳統(tǒng)的法式面包,也是法國面包的代表,baguette原意是長條形的寶石。盤點全球頂級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市面上常見的法式長棍面包,通常是外形稍微自由變化的面包條,透過一連串的折和卷的動作成形。標(biāo)準(zhǔn)的長棍面包在形狀和重量上都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biāo)準(zhǔn),一般每條長76cm,重250g,而且斜切必須有7道裂口的才算正宗。

(3)牛角包
牛角包與長棍面包一樣受歡迎。它兩頭翹起,形狀如“牛角”一般,故被稱為牛角包,也有人叫做羊角面包。這款如今法國人每天早餐必備的餐點,傳說最早是從奧地利傳進法國的。它的名字Croissant,原是指即將月圓前的新月,后來通常指上弦月或下弦月,也指阿拉伯半島兩河流域出??诘摹靶略挛滞痢?,亦是奧斯曼帝國或伊斯蘭教國家的象征。法國人通常喜歡早上買一個剛剛出爐的牛角包,再配上一杯熱濃咖啡,入口酥軟適中、香溢滿口,美好的一天由此開始。

(4)扁平面包
扁平面包外型不太立體,比較扁,更接近于餅,是最古老的面包種類。扁平面包有的為單層,有的為雙層,其中比塔餅(Pita Bread)就是扁平面包中的一種,這種面包在中東地帶較為常見。

(5)花式面包
現(xiàn)代人對面包的要求不只是味道,對于造型的要求也同樣很高,因此就出現(xiàn)了花式面包?;ㄊ矫姘ǔF嫘喂譅睢⒃煨透鳟?,適合與家人朋友一起自制。另外花式面包可依據(jù)個人口味加入肉松、熱狗、蜂蜜、香橙、肉桂、紫薯等,因此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4、世界各地名品面包
布里面包
布里面包是法國諾曼底地區(qū)有名的面包,但在法國的波爾多地區(qū)和意大利的威尼斯也很受歡迎。另外,在西班牙和非洲撒哈拉沙漠北部也常可以看見。

這種面包的特點是焦皮硬,氣泡少,面包里的水分很難散發(fā)出去。布里面包直接吃味道會很濃,切成薄片烤制一下,面包心會很酥脆,是很適合于早餐的面包。由于布里面包的保持性好,過去是船員出海的必備品。

鄉(xiāng)村面包
源自法國和意大利的圓形粗糧鄉(xiāng)村面包一度是歐洲貧窮鄉(xiāng)村生活的自然產(chǎn)物。當(dāng)時精細的白面粉是稀有的奢侈品,而粗糧才是“下等人”專有的。鄉(xiāng)村面包使用精致度較低的小麥粉和黑麥粉制作,適合與湯一起食用。這種面包制作于巴黎近郊,但在巴黎很受歡迎,其樸素的外觀和味道,使巴黎人民懷念故鄉(xiāng),因此起名為鄉(xiāng)村面包。

鄉(xiāng)村面包的形狀多為圓形或橢圓形,常見的還有雛菊形和王冠形。用自制酵母做鄉(xiāng)村面包的特點是焦皮厚,內(nèi)部氣泡零亂且大小不一。鄉(xiāng)村面包的面包心濕潤,有咬勁,其酸味的余韻也是一種享受。

佛卡夏面包
如果票選一款最具代表性的意大利面包,佛卡夏應(yīng)該能得最高票。在意大利,任何一家烘焙店都會看到這款外形很像烤餅的經(jīng)典面包。制作過程中使用很多的橄欖油,還會用香草藥、蒜蓉、生曬西紅柿干以及黑橄欖甚至培根調(diào)味,口味濃重。烘焙前要用手指在面團表面按壓,淋上大量的橄欖油,讓淺綠的油汪在一個個深深的指印里,很豪放。趁熱吃,表皮香脆,內(nèi)部松軟彈性,再蘸著浸過香草藥的冷榨橄欖油,或者加芝士、火腿、生菜做成三明治。

甜甜圈
甜甜圈(Donuts),在臺灣叫多納滋,在香港叫冬甩。關(guān)于甜甜圈的起源是有爭議的,有人認為,甜甜圈是19世紀(jì)荷蘭油蛋糕的變種;也有美國船員聲稱是由自己在1847發(fā)明的這種環(huán)形面包圈,起因是厭惡普通油炸餅?zāi)强偸钦ú皇斓闹行牟糠?,于是就用船上的胡椒罐子在面團的中心打了一個洞,再下鍋炸就是外焦內(nèi)軟了。不管怎樣,最終是美國人把甜甜圈發(fā)揚光大的。甜甜圈用發(fā)酵過的面團在180℃油溫下炸150秒,油脂含量高達25%,冷卻后切開注入蛋奶卡士達醬,再撒上糖粉,是絕對的高熱量美味極品,也是100%的減肥克星。

荷蘭老虎面包
又叫荷蘭脆皮面包,這種面包制作時會在表面涂上米糊,烘烤之后會隨著面團的膨脹而散開,那種裂紋和顏色像是虎斑一樣,所以被稱為“老虎面包”。

夏巴塔面包
近年來,意大利夏巴塔面包在北美地區(qū)變得非常流行。意大利語“夏巴塔”(Ciabatta)的字面意思就是“拖鞋”,形象的表明了這種面包的形狀。

夏巴塔包裹大量氣泡的面心和薄薄的表皮,富有咀嚼感,搭配食材做成三明治再合適不過。與大量使用橄欖油的意大利料理十分契合。因為是一款食用時再次烤制為前提的面包,所以一般烤得較淺,表皮的顏色也比較淡??梢酝耆穱L到面包中的水分。

白面包卷
白面包卷Challah是猶太人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面包,除了在安息日一定要吃challah,在以色列其他重要節(jié)日也會吃,并在不同的節(jié)日會有不同造型。在猶太新年時,會用三股面團做成圓形,象征世界沒有起始,沒有終結(jié);三股的Challah象征truth(真理)、peace(和平)和beauty(美好)。

蘇格蘭 BANNOCK
BANNOCK的意思是薄麥餅,是蘇格蘭的傳統(tǒng)點心,使用蘇打粉而非酵母。這種面包可以有很多種吃法,比如配上各種不同的糖霜奶油醬料等。有趣的是英國也有南北之爭,南方喜歡吃甜的(配上糖霜奶油)北方喜歡吃咸的,加奶酪吃!

日本紅豆面包
說起日本的面包,就會有非常溫柔甜蜜的感覺。在這個里面最能代表日本的面包就是紅豆面包了。盤點全球頂級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這個面包也是日本烘焙業(yè)崛起的初始點。紅豆面包之所以受歡迎,因為它融合了日本和果子的紅豆而且把日本的國花櫻花也融入了其中,所以日本現(xiàn)在基本上所有的面包店都有紅豆面包。

當(dāng)今,紅豆面包一般是用紅豆餡或是豆沙餡來制作,有時根據(jù)季節(jié)也會有紫薯餡板栗餡櫻花餡等等。紅豆面包典型的形狀是平坦的圓盤形,用罌粟粒或腌制的櫻花與芝麻粒來裝飾。

德國 Dampfnudel
是一種蒸出來的面包,外形有一點像中國的饅頭,但會更甜一些,通常會被當(dāng)作主食或者點心來食用。

捷克 VANOCKA
這是一種傳統(tǒng)節(jié)日面包,通常在圣誕節(jié)時吃,有很濃郁的雞蛋和奶油味道。在制作時加入檸檬皮和朗姆酒,可以加深面包的顏色和味道,也可以放一些葡萄干和杏仁。

REWENA PARAOA(毛利人傳統(tǒng)面包)
這是一款選用馬鈴薯或者紅薯粉為原料的sourdough 面包,以酸甜口味聞名,是新西蘭毛利人獨特的本土食物。

維也納面包
1840年,維也納出身的奧地利駐巴黎大使官員因為吃膩了公定價格的品質(zhì)低劣面包,于是就從匈牙利買進面粉,讓相識的面包房單獨為其制作面包,這便是維也納面包的由來。這對于當(dāng)時吃慣粗糧劣質(zhì)面包的巴黎人來說,也許是初次品嘗這種白嫩的品質(zhì)上乘的面包吧。這種在法國很少見的半硬質(zhì)面包,上面再斜著劃幾道溝紋,烤成時有一種特殊的外觀。維也納面包在一般硬式面包中具有良好的香味和味道,同時有較薄、脆及金黃色的外皮。

巴拉波利斯面包
巴拉波利斯的字面意思是“斑點面包”,但它不僅僅是面包,里面還有飽滿的葡萄干、多汁的紅醋栗和蜜餞果皮,巴拉波利斯更像一個水果蛋糕而不是某種平凡老土的主食,因此它往往被稱為威爾士茶點。它有時不放酵母,這樣保質(zhì)期更長一些,所以是很適合運送的面包。威爾士人把它帶到阿根廷,在那里有了個更神秘的名字——叫做“Torta Nergra”,也就是黑面包。

俄式黑麥面包
用發(fā)酵的黑麥粉和小麥面粉烤出的黑麥面包,就是俄羅斯最傳統(tǒng)的面包,據(jù)說外皮粗硬、味道咸酸,色如高粱面黑窩頭,相當(dāng)粗獷豪放。正宗俄羅斯黑麥面包是用天然酵種發(fā)酵的,還會加入香菜籽、黑麥麥芽糖。做好的面包坯,放入溫度均勻的俄式烤爐里用文火燜烤,出爐時面包底部能敲得梆梆響,色澤黑光油亮,切開香軟可口而又不掉渣,這才是黑面包的上品。

凱撒森梅爾
在奧地利、德國南部,凱撒森梅爾是居民制作的小型面包,凱撒在德語中是皇帝的意思,風(fēng)車的形狀代表皇帝。過去凱撒森梅爾表面的風(fēng)車印紋是成形時用手工做出來的,現(xiàn)在則使用的是專用的壓印機??局茣r面包表面粘上罌粟籽,芝麻再進行烤制。

方泰奇面包
方泰奇面包是將傳統(tǒng)法棒的面胚做成各種不同形狀面包的總稱。小型方泰奇面包作為餐桌面包在法國餐廳很常見。大型方泰奇面包因外形有趣作為展示品常擺在櫥窗里展示。形狀、大小的不一樣,會讓人覺得更有趣。

羅塞達面包
羅塞達面包是羅馬傳統(tǒng)的面包,它的外觀像是5個花瓣的玫瑰花,比較明顯的特征是其內(nèi)部空洞,焦皮酥脆,可以稱之為理想化的硬質(zhì)面包。都說硬質(zhì)系列面包的焦皮最好吃,那么,只有焦皮的羅塞達面包也許是最理想的硬質(zhì)面包。

德國紐結(jié)餅
紐結(jié)餅獨特的形狀,讓他成為德國面包房里的標(biāo)志,口感較硬,組織較緊實,上面的粗鹽也為他增加了風(fēng)味。它既可以成為早餐主食,也是下德國啤酒的好伴侶。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