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您提到的這個事件確實發(fā)生過。
大約在2019年6月,澳大利亞一家名為David Jones的百貨公司推出了一則牛仔褲廣告,畫面中一位年輕的亞洲女性(常被媒體稱為“悉尼妹”,英文為“Sydney Girl”)穿著緊身牛仔褲,表情略帶不悅或尷尬。這則廣告引發(fā)了廣泛爭議,許多澳大利亞人認為廣告刻板印象化、物化女性,尤其是針對亞洲女性。
隨后,時任美國總統(tǒng)唐納德·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如Twitter)上發(fā)布了這則廣告的圖片,并寫下了支持性評論,稱其為“很棒的廣告”(Great ad!),并暗示批評者“政治正確”到可笑(They are political correct to a fault!)。
特朗普的這番言論激化了爭議,不僅讓原本的廣告爭議變得更加復雜和國際化,也引發(fā)了更多關于政治正確、種族和文化敏感性的討論。反對者批評特朗普利用這一事件來煽動爭議和攻擊政治正確,而支持者則認為他代表了不受束縛的自由言論。
相關內(nèi)容:
西德尼穿牛仔褲,網(wǎng)友吵成兩派,廣告變政治靶子,2025年8月,美國演員西德尼·斯維尼拍了一個牛仔褲廣告,她穿的是Aerie這個牌子的褲子,廣告里用的宣傳語是“Sydney Sweeney has great jeans”,這句話本來只是說這條褲子很不錯,可有些觀眾把“jeans”聽成了發(fā)音相似的“genes”,也就是基因的意思,于是有人覺得西德尼在暗示白人基因更優(yōu)秀,接著就有人開始指責品牌涉及種族歧視,事情一下子就鬧大了,從一條普通的褲子廣告變成了大家爭論的政治話題。

兩邊的人爭吵得越來越厲害,左邊一方認為這件事涉及文化尊重的問題,不能隨便拿來開玩笑,右邊的人卻站出來支持她,說她是被所謂的“覺醒文化”針對了,連特朗普和副總統(tǒng)萬斯都公開表態(tài)支持這位網(wǎng)紅,一條賣褲子的廣告,就這樣被卷進了總統(tǒng)大選前的輿論混戰(zhàn)里,我其實有點想不通,這條廣告既沒有提到種族,也沒有任何影射意味,怎么就突然變成一個政治符號了。

這種事情最近幾年真的挺多,比如之前防彈少年團被指辱華,耐克的廣告被批評歧視女性,每次都是觀眾自己想象出各種陰謀論,大家好像更愿意相信廣告背后藏著什么特別的意思,而不是簡單地賣東西,西德尼本人是白人,長得符合大多數(shù)人的審美,這就成了別人攻擊她的理由,她的性感形象在一些人眼里變成了特權的象征,但說實話,西德尼拍廣告的時候,估計根本沒想到會扯到基因和種族這些事。

西德尼在1997年出生,從小就開始演戲,但一直沒能紅起來,直到2019年在《亢奮》里扮演一個情緒起伏很大的女孩,才讓大家記住她,后來她在《白蓮花度假村》里的表現(xiàn)也挺好,還拿到艾美獎提名,西德尼總說自己不想光靠身材被人注意,想多演點有內(nèi)容的角色,2024年她主演的驚悚片《The Substance》還在戛納電影節(jié)亮相,可大多數(shù)人還是只記得她穿牛仔褲的樣子,不太關注她別的方面。
品牌Aerie這次遇到尷尬情況,他們一直強調(diào)包容性,卻正好踩到敏感的政治話題,官方回應只說“我們沒提基因”,其他什么都沒解釋,很多人覺得品牌不敢明確表態(tài),怕得罪別人,廣告發(fā)出去后,根本控制不了網(wǎng)友怎么理解,流量時代就是這樣,爭議越多,曝光就越大,西德尼自己也沒道歉,只說“這只是條牛仔褲”,這個態(tài)度反而讓兩邊爭論更激烈,有人說西德尼心虛,也有人說西德尼清醒,不愿意被帶節(jié)奏。

好萊塢總在說要多元發(fā)展,但真正走紅的還是白人女演員,她們的身體被當作商品來推銷,又被看作特權的象征,西德尼這次的事件就很典型,少數(shù)族裔的演員很難得到同樣多的機會,白人演員一旦受到質疑,馬上就被右翼拿來反對所謂覺醒文化,真正的多元討論反而被這種站隊行為掩蓋了,我覺得很諷刺,大家爭吵來爭吵去,其實沒有解決任何實際問題,只是讓一個廣告變成了政治事件。
這件事到現(xiàn)在還沒結束,網(wǎng)上爭論還在繼續(xù),有人堅持批評,有人繼續(xù)支持,品牌方?jīng)]有再發(fā)聲,西德尼也保持沉默,可能西德尼覺得現(xiàn)在解釋也沒有用,反而會讓事情變得更亂,反正廣告已經(jīng)播完,褲子也賣出去了,流量是賺到了,但代價是被卷入一場沒完沒了的政治爭論里,我覺得下次拍廣告的時候,應該多考慮一下語言會不會被人曲解,不然一條褲子真的會帶來一堆麻煩。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