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關于1984年巴黎時裝周上備受爭議的“廣島式時髦”的文章,希望能符合你的要求:
---
"摩登日記|1984年震驚巴黎的“廣島式時髦”:當核爆陰影撞上高級時裝"
巴黎,這座以優(yōu)雅、精致和傳承著稱的時尚之都,在1984年迎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暴。它并非來自某個大師的經(jīng)典系列,而是源于一位相對年輕的設計師——"Jean Paul Gaultier",他帶來了一場名為“廣島式時髦”(Atomique Style)的秀,讓整個巴黎乃至世界為之震驚。
1984年的巴黎時裝周,經(jīng)濟尚未完全從1980年代初的危機中恢復,社會思潮涌動,渴望打破常規(guī)、表達個性的聲音日益高漲。就在這樣的背景下,Gaultier,這位以叛逆、戲謔和男性化設計聞名的設計師,以其標志性的“小不點”褲(Miniskirt)和大膽的廓形,準備向當時的時尚主流發(fā)起挑戰(zhàn)。
"“廣島式時髦”究竟是什么?"
Gaultier的靈感,并非直接描繪戰(zhàn)爭場景,而是巧妙地借用“廣島”這一充滿毀滅性、輻射和未來感的符號,將其轉化為一種視覺語言。這場秀的核心特征包括:
1. "原子色塊與撞色:" 大量運用了鮮艷、飽和度極高的色彩,如同核爆后空氣中彌漫的奇異光暈
相關內(nèi)容:
1981年4月,一位東方面孔的女性與日本知名服裝設計師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一起站在巴黎時裝展的后臺,她就是川久保玲。和她的“老鄉(xiāng)”三宅一生(Issey Miyake)、高田賢三(Kenzo)不同,雖然當時的川久保玲已經(jīng)在日本經(jīng)營了自己的品牌Comme des Garcons(簡稱:CdG,譯為:像男孩子一樣)達8年之久,卻從未“征服”過巴黎時裝的舞臺。

圖片來源/搜狐網(wǎng)截圖。
“不想被人理解”的川久保玲,對這次巴黎首秀并不抱期望,據(jù)她回憶稱,當時甚至有人以為她是某品牌的工作人員。但隨著CdG大秀開場,一眾發(fā)如枯草、渾身破洞的模特們魚貫而出時,川久保玲的才華再也藏不住了。
在那時,時尚的定義是展示身材曲線的凹凸有致,要求設計師抓住服裝與身形的精準比例。而川久保玲那些寬松、不對稱、充滿破洞的“乞丐裝”無疑是顛覆了斯文得體的設計理念。
當晚,整個巴黎時裝展的后臺都在奔走相告這個日本女人對時尚界的叛逆行徑,而媒體則把川久保玲的設計稱為“廣島式時髦”。
新京報記者 于夢兒
編輯 王勝男 校對 劉軍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