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迪卡儂(Decathlon)進入中國市場近三十年,從最初的“百元運動自由”的象征,到如今因資金鏈斷裂問題被迫出售中國股權,其經(jīng)歷了一路波折。究其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曾經(jīng)的輝煌:“百元運動自由”的象征"
"精準的市場定位:" 迪卡儂進入中國時,正值中國體育產(chǎn)業(yè)興起,大眾對運動健身的需求日益增長。迪卡儂精準地抓住了這一市場機遇,以“讓運動觸手可及”為理念,提供高性價比的運動產(chǎn)品,迅速占領了大眾運動市場。
"獨特的商業(yè)模式:" 迪卡儂采用“自有品牌+大型體育用品超市”的模式,直接面向消費者,減少了中間環(huán)節(jié),降低了成本。同時,其門店通常選址在交通便利的郊區(qū),并提供豐富的運動項目體驗,增強了顧客粘性。
"豐富的產(chǎn)品線:" 迪卡儂擁有超過900個自有品牌,涵蓋跑步、球類、戶外、健身等多個運動領域,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結果:" 迪卡儂在中國市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門店數(shù)量迅速擴張,成為運動用品行業(yè)的領軍企業(yè),也成為了許多中國消費者“百元運動自由”的象征。
"二、面臨的挑戰(zhàn):從高增長到增長放緩"
"市場競爭加?。? 隨著中國運動市場的快速發(fā)展,
相關內容:

常逛迪卡儂的人可能都有同感,2023年花79元買的那雙基礎款跑鞋,穿到2024年還沒壞,想再囤一雙時卻發(fā)現(xiàn),同款已經(jīng)漲到159元了。
更讓人意外的是,2024年8月彭博社突然爆出消息:迪卡儂正計劃賣掉中國子公司30%的股權,初步估值100億元,不少投資機構都已經(jīng)進了談判階段。
這個根正苗紅的法國品牌,過去20年因為定價太親民,連小區(qū)里的阿姨都以為是“國產(chǎn)平價牌”。

畢竟以前59元的速干衣、99元的瑜伽褲、249元的抓絨外套,隨便買都不心疼,“百元運動自由”的名號就是這么來的。
現(xiàn)在不僅老款漲價,新款沖鋒衣、公路自行車直接標到四位數(shù)甚至五位數(shù),網(wǎng)友吐槽“以前只是丑,現(xiàn)在是又貴又丑”。
靠性價比賺了半輩子的迪卡儂,為啥非要砸了自己的招牌?這波“賣子求生”到底是無奈之舉,還是另有打算?

一、賣子消息背后,是老用戶的集體失望
迪卡儂要賣中國子公司股權的消息一出來,社交平臺上立刻炸了鍋。
2022年到2024年,迪卡儂商品均價從128.81元漲到了196.32元,漲幅正好是52%。
更扎心的是客流變化,根據(jù)匯納科技2024年的零售監(jiān)測數(shù)據(jù),2023年迪卡儂中國區(qū)客單價才138元,2024年雖然漲到219元,但客流量掉了38%。

簡單說就是:買的人少了,剩下的人花錢也更猶豫了,曾經(jīng)靠“隨便買不心疼”圈粉的迪卡儂,現(xiàn)在連老用戶都留不住,反而要靠賣股權回血。
這矛盾背后藏著的,其實是它這兩年轉型高端的“翻車局”,可它當初為啥非要往高端圈擠呢?
二、平價時靠啥賺千億?高端后為啥虧了?
很多人以為迪卡儂是服裝品牌,其實它從一開始就是“運動版沃爾瑪”,1976年,法國人米歇爾·雷洛克在里爾郊區(qū)開了第一家店,面積才900平方米,裝修簡單到像倉庫,連員工都是他的球友。

更隨性的是,店里最初只下午營業(yè),因為上午要留時間讓大家打球,但就是這么“不靠譜”的模式,卻精準踩中了用戶的痛點。
最關鍵的是它的供應鏈,80年代的時候,阿迪達斯等品牌覺得迪卡儂賣太便宜,斷了它的貨。
可迪卡儂沒慌,反而自己建供應鏈,孵化了Quechua(戶外)、Kipsta(團隊運動)這些子品牌,巔峰時90%的產(chǎn)品都是自營。

就拿Quechua的基礎款沖鋒衣來說,因為省了中間商環(huán)節(jié),比同行便宜40%,還能保證基礎防水性,普通人買著完全夠用。
除了供應鏈,迪卡儂還特別會“省冤枉錢”,不請明星代言,不砸錢打廣告,甚至連鞋盒都省了,買鞋就用透明塑料袋裝,省下的成本全貼在定價上。
在歐洲,它的入門T恤才2.99歐元,阿迪達斯要8.95歐元,耐克更是賣到16.99歐元,到了中國,“百元運動自由”成了招牌,79元的跑鞋、59元的速干衣,學生黨、上班族閉眼買都不心疼。

還有一點很重要:它的體驗感特別接地氣,別的體育店導購跟著你推銷,迪卡儂直接留一大片空地讓你試,籃球場隨便打,跑步機隨便跑,甚至滑板都能在店里試滑。
也難怪2023年的時候,不少家庭都愛帶孩子去逛,畢竟“邊玩邊買”比單純購物有意思多了。
三、高端轉型的“翻車局”
迪卡儂想轉型高端,其實是因為遇到了增長瓶頸,根據(jù)迪卡儂集團2021-2023年的財報,這三年它的利潤一直卡在9億歐元,營收增長慢得像“擠牙膏”。

可同期的運動市場根本沒停步:lululemon保持兩位數(shù)增長,始祖鳥更夸張,安踏集團財報顯示,始祖鳥中國區(qū)增長率年年超50%,而且定價還不低。
迪卡儂大概覺得“是自己賣太便宜,錯過了消費升級的風口”,2024年一拍桌子就開始轉型。
更新LOGO、加了公路自行車、攀巖這些專業(yè)品類,還把門店從城鄉(xiāng)結合部搬到北京、上海、南京的核心地段,甚至挖來lululemon中國的“一號員工”張小妍當COO,想搶中產(chǎn)女性市場。

可問題在于,它把“高端”想簡單了,以為把價格漲上去就是高端,卻沒做硬實力,比如它推出的高端沖鋒衣,只換了個面料就標到五位數(shù),連基礎的防水等級都沒標。
而始祖鳥的沖鋒衣用的是GORE-TEX面料,還會公開防風測試數(shù)據(jù),懂行的用戶一看就知道差距。
然后是用戶定位錯了,想做女性市場,推出的500元瑜伽服卻還是老樣子,面料硬挺,設計普通,和lululemon“親膚、顯身材”的定位差太遠。

有女性用戶吐槽“花500元買它,不如加200元買lululemon,至少穿得舒服還顯氣質”。
追求性價比的老用戶本來就沒什么品牌忠誠度,漲價后直接轉去買國產(chǎn)運動品牌,畢竟159元能買一雙帶緩震的國產(chǎn)跑鞋,沒必要選迪卡儂。
而高端用戶早就被始祖鳥、lululemon圈住了,根本不會因為迪卡儂漲價就轉頭選它,結果就是2024年迪卡儂凈利潤跌到7.87億歐元,同比降了15.47%,轉型徹底“翻車”。

四、賣子之后,迪卡儂還能回來嗎?
現(xiàn)在迪卡儂要賣中國子公司30%的股權,無非兩種可能:要么是“套現(xiàn)走人”,承認高端轉型失敗;要么是“融資再戰(zhàn)”,想用這筆錢補高端產(chǎn)品的短板。
但不管選哪條路,它都得先想明白一個問題:怎么找回自己的定位?
要是想繼續(xù)走高端,就得補“專業(yè)度”的短板,比如和GORE-TEX這樣的面料巨頭合作,把沖鋒衣、瑜伽服的品質做上去,而不是只靠漲價撐場面。

要是想回頭做平價,就得放下身段,把價格調回用戶能接受的范圍,畢竟老用戶還在等“79元的跑鞋”回來。
最怕的是“兩頭不靠”,高端沒技術,平價沒價格,最后被名創(chuàng)優(yōu)品的運動線、國產(chǎn)平價品牌夾在中間,更難翻身。
其實迪卡儂的教訓,對所有品牌都有用:用戶心里的“定位”不是說改就能改的,你用20年把“平價”刻在大家心里,想靠1年漲價就撕下來,根本不現(xiàn)實。
而且性價比用戶不是“低端用戶”,他們只是更理性,你放棄他們,就是放棄最大的客群。
最后想問一句:你最近一次買迪卡儂是什么時候?是為了“實用”還是想試試它的高端款?如果迪卡儂把價格調回2022年的水平,你會再走進它的門店嗎?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