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這個問題問得很有趣!確實,從字面上看,“夾克”和“沖鋒衣”描述的服裝類型有重疊,但“沖鋒衣”這個名字背后,蘊含著更具體的功能和設(shè)計理念。
簡單來說,"“沖鋒衣”不僅僅是一件夾克,它特指一種以應(yīng)對惡劣天氣(尤其是風雨)為主要設(shè)計目標的功能性外套。"
以下是幾個關(guān)鍵原因,解釋了為什么這件“夾克”要叫“沖鋒衣”:
1. "核心功能是“防風防雨”:" “沖鋒衣”這個名字直接點明了它的核心功能——“沖鋒”即沖入風雨中。它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采用防水(Waterproof)和防風(Windproof)的面料和設(shè)計,比如:
"防水透氣面料:" 如Gore-Tex、eVent等,或經(jīng)過特殊涂層處理的尼龍、聚酯纖維等,能有效阻擋雨水滲透,同時允許身體產(chǎn)生的濕氣(汗氣)排出,保持干爽。
"密封設(shè)計:" 連接處(領(lǐng)口、袖口、下擺)有可調(diào)節(jié)的拉鏈、魔術(shù)貼、抽繩等,以減少風和水的進入。
"防潑水(Water-Resistant) vs 防水(Waterproof):" 很多基礎(chǔ)款或輕量化沖鋒衣是防潑水的,即能擋濺水,但長時間浸泡
相關(guān)內(nèi)容:
要說秋冬最火的服飾是什么,非沖鋒衣莫屬,在北京,幾乎“人手一件”的沖鋒衣還被戲稱為“北京市服”。
就在沖鋒衣承包了人們的冬日衣柜時,有網(wǎng)友注意到,幾乎所有的戶外運動品牌都把這件既抗風又耐穿的外套稱作沖鋒衣,而不是別的名字。
為什么沖鋒衣非得叫這個名字,叫更直白的防風衣或者保暖夾克不行嗎?
沖鋒衣是什么
需要說明的是,沖鋒衣其實是我們翻譯過來的詞。
在國外,沖鋒衣的叫法五花八門。美國戶外品牌哥倫比亞,有“SoftShell”(軟殼)和“3-in-1 Interchange”(3合1可拆卸外套)等類別;瑞士戶外品牌猛犸象叫“Waterproof Jackets”(防水夾克)、“Softshell Jackets”(軟殼夾克)、“Windbreakers”(防風夾克);北面則是叫SoftShell”(軟殼)、“Windbreakers”(防風夾克);“始祖鳥、海麗漢森、伯頓都叫“Shell Jacket”(外殼夾克)。
不過翻譯成中文,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nèi)品牌,都不用“XX夾克”這個名字,而是更偏愛“沖鋒衣”。從駱駝、伯希和、海麗漢森,到李寧、安踏,再到蕉下、蕉內(nèi)等主打日常功能服飾的品牌,都會在產(chǎn)品介紹上清楚標注“沖鋒衣”的字樣。

圖源:天貓HELLY HANSEN旗艦店;@鴻星爾克官方旗艦店;@蕉下官方旗艦店
僅有少部分品牌從材質(zhì)入手,用“硬殼夾克”來表示沖鋒衣,比如始祖鳥、NORRONA,這兩個品牌的天貓官方旗艦店客服均表示,硬殼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沖鋒衣。

圖源:天貓@NORRONA旗艦店;@ARCTERYX始祖鳥官方旗艦店
這里的“殼”,泛指沖鋒衣最外層的“殼層”(Shell),可依據(jù)防水性進一步細分為軟殼(Soft Shell)和硬殼(Hard Shell)。其中,軟殼沖鋒衣面料更輕柔、帶有彈力,但防水能力有限,僅具備一定程度的防潑水效果;而硬殼沖鋒衣則不同,它的面料偏硬、基本無彈性,穿著舒適度稍遜,卻擁有出色的防水性能與耐磨性。
雖然消費者也常用“硬殼”“軟殼”的說法,但使用得最多的名稱,依然是“沖鋒衣”。我國甚至有沖鋒衣相關(guān)的推薦性標準《戶外運動服裝 沖鋒衣》,其中明確表示,沖鋒衣指的是采用防水透濕性能的紡織面料,加工制成的用于戶外運動的、具有防水透濕性能的服裝。
那么,可用的詞那么多,為什么要翻譯成“沖鋒衣”呢?
這很可能和沖鋒衣的用途及穿著場景有關(guān)。
有說法稱,這種功能性服裝最早用于登高海拔雪山時,當離山頂最高峰還有一小段路程時,人們會脫掉雪山防護保暖服,卸下登山包,換上沖鋒衣,做登頂沖刺,沖鋒衣由此得名。
至于為什么不叫“沖刺衣”“防水防風衣”等,原因也很簡單粗暴:為了和當時市場上已有的產(chǎn)品區(qū)分開來。
中央財經(jīng)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竇東徽告訴壹讀,沖鋒衣可能是當時這類戶外服裝進入國內(nèi)市場時商家區(qū)別于普通風衣或雨衣的命名,這和籃球鞋(sneakers)、徒步鞋(hiking boots)或戶外鞋(outdoor boots)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在國內(nèi)流行時被統(tǒng)一稱為“旅游鞋”的情形類似,“沖鋒衣這個命名對于消費者來說理解門檻較低,且更能調(diào)動精神和情緒屬性感知,所以沿用至今”。
如果在進入市場時,還沒有雨衣、風衣的叫法,也許它真叫“防風防雨衣”“風雨衣”也說不定。
叫沖鋒衣更“營銷友好”?
對消費者來說,有時候衣服并不只意味著衣服,也意味著一種狀態(tài)。
一篇發(fā)表在《消費者研究》上的論文提出,情境線索(如消費情境)能讓消費者在購買前提前構(gòu)想使用產(chǎn)品的畫面,它不僅豐富了焦點產(chǎn)品的內(nèi)涵與關(guān)聯(lián),還幫助消費者構(gòu)建專屬的使用故事,進而提升產(chǎn)品的存在感與自身的參與感。
而沖鋒衣這個名字可代表的場景很多,極地探險、山野徒步、溪邊露營等多種場景中,人們都可以穿上它“沖鋒”,面對沖鋒衣,哪怕并不穿著它真的去戶外,只是想一想這樣的場景,就讓人覺得輕松愉悅,班味兒似乎都淡了。作為對比,“防風衣”“防雨衣”等似乎只能在大風天、下雨天穿著,聽起來有一種辛苦感。
并且,沖鋒衣的功能和特點較多,除了防風、防雨、透濕、防刮耐磨等基礎(chǔ)功能——要把這些特點全部寫在名字里已經(jīng)很難,還有帽口彈簧卡扣調(diào)節(jié)、腋下透氣拉鏈增強散熱等細節(jié)化功能,部分品牌的沖鋒衣還帶有救援系統(tǒng),在戶外運動遇險可以被探測搜救,對比“防水服”“防風衣”這類僅能體現(xiàn)單一功能的名字,“沖鋒衣”反而更能體現(xiàn)它的特點。

圖源:天貓@SCALER思凱樂官方旗艦店;@喜馬拉雅旗艦店;@拓路者官方旗艦店
從營銷的角度來說,沖鋒衣這個名字也更“友好”,和雨衣、雨靴等功能性極強的產(chǎn)品名相比,沖鋒衣這個名字仿佛自帶高級感。
沖鋒衣的高級感源自何處?
竇東徽表示,這可能來自三個方面。
首先是動態(tài)感,“沖鋒衣”容易讓人腦補奔跑沖刺的動作畫面,有廣告心理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同樣是運動產(chǎn)品圖片廣告,動態(tài)人物比靜態(tài)人物的廣告效果要更好。其次,沖鋒衣的命名與堅韌、勇往直前的精神氣質(zhì)掛鉤,和很多人向往的精神狀態(tài)相契合。最后,沖鋒衣作為戶外裝備,更強調(diào)挑戰(zhàn)困難和戰(zhàn)勝艱險的輔助功能,使之在“氣質(zhì)”上勝過一般的雨衣或風衣。
回到?jīng)_鋒衣的另一說法“硬殼”上,這個看似直白的稱呼,背后藏著專業(yè)與大眾認知的差異。
“從字面意思看只是對面料物理屬性的單純刻畫,這種叫法可能對于專業(yè)戶外人士來說是有意義的,可用于區(qū)分不同質(zhì)地和功能的戶外著裝,但對普通人來說這個名稱傳遞的信息量有限,而‘沖鋒衣’的叫法則能同時涵蓋功能屬性和精神屬性,更容易被接受和推崇?!备]東徽解釋道。
換句話說,沖鋒衣不只是個名字,更藏著戶外感,無論你的目標是山頂還是地鐵,它都是你沖鋒的戰(zhàn)袍。
參考資料:
Kleine RE III,Kernan JB.Contextual Influences on the Meanings Ascribed to Ordinary Consumption objects.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91,18(3):311-324.
楊慧婷.基于消費者購買行為偏好的沖鋒衣設(shè)計要素研究.北京服裝學院,2021.
武舞吾悟.登山裝備寶典.人民郵電出版社有限公司,2017.
李安之.沖鋒衣的防潑水與其中的物理化學.產(chǎn)品可靠性報告,2023,(03):35-39.
張丹丹,周建軍.國內(nèi)沖鋒衣市場分析.針織工業(yè),2015,(10):59-61.
楊珩宇.戶外運動服裝功能信息特征對消費者購買意愿影響研究.東華大學,2025.
王希.我國沖鋒衣行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模式與選擇研究.北京交通大學,2017.
作者:敏敏 張藝
編輯:田納西
值班編輯:敏敏
頭圖圖源:伯希和官方微博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在看唄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