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從“必吃榜”這個現象入手,探討餐飲行業(yè)正在發(fā)生的變革:連鎖品牌借勢突圍,小店乘勢邁向連鎖化。
“必吃榜”通常指那些由媒體、機構或消費者自發(fā)評選出的餐飲美食榜單,它們通過榜單的形式,將消費者的口味偏好、消費力以及市場熱度進行了一次“加權”和“聚焦”。對于餐飲行業(yè)而言,登上“必吃榜”往往意味著巨大的流量、聲譽提升和銷售額增長,因此,各大餐飲品牌(無論是連鎖還是單體)都將“必吃榜”視為重要的營銷目標和行業(yè)風向標。
從這個角度看,“必吃榜”確實折射并加速了餐飲行業(yè)的變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 連鎖品牌借勢突圍:"
連鎖品牌擁有強大的供應鏈、標準化運營、品牌管理能力和資本實力,但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何脫穎而出,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市場份額,是它們面臨的挑戰(zhàn)?!氨爻园瘛睘檫B鎖品牌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放大器”:
1. "品牌背書與信任建立:" “必吃榜”的評選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市場的認可和消費者的選擇。登上榜單,相當于獲得了一個權威的第三方背書,能有效提升品牌形象和消費者信任度,尤其對于新品牌或區(qū)域性品牌而言,這是快速建立全國性認知度的有效途徑。
2. "精準營銷與流量獲?。? 榜單曝光能帶來巨大的線上線下的關注度。連鎖
相關內容:
作為現代餐飲消費的重要參考指南,大眾點評“必吃榜”已深入眾多食客的日常生活。它宛如一位美食向導,引領著食客們探尋各地美食,成為餐飲消費領域不可或缺的存在。今年上半年,六成以上2024年“必吃榜”發(fā)榜城市的榜單異地用戶占比超50%。
之所以被食客信任,在于“必吃榜”是使用全年的真實評價數據,滿足了絕大部分消費者的就餐需求。據介紹,榜單每年要通過6個月的數據評選周期,由算法工程師、公信力數據核驗團隊、產品經理等數百人團隊多環(huán)節(jié)校準數據,確保榜單無人為干預,客觀公正。正是這份“認真”,獲得了消費者認可,也使得上榜商家能夠收獲流量與口碑的雙豐收。
今年榜單發(fā)布后,我們發(fā)現,過去一年,食客開始深入更多城市和街巷,挖掘出越來越多的地道市井美食,這樣的消費趨勢讓“必吃榜”上多為煙火小店。有人認為,這似乎與連鎖餐飲的發(fā)展浪潮似乎格格不入。
實則不然,必吃榜通過洞察海量用戶的真實消費動向,涵蓋了各種類型的餐飲商家,連鎖餐飲憑借自身優(yōu)勢,同樣能在這一榜單上大放異彩。在 2025 年 “必吃榜” 上,上海、北京、成都等城市都有連鎖品牌下的門店上榜,它們與煙火小店一同,構成了這份榜單豐富多元的美食生態(tài)。
從這份餐飲行業(yè)風向標中,或許能窺探出連鎖餐飲品牌破局“同質化”的路徑。
登上“必吃榜”的連鎖品牌餐廳做對了什么?
在“尋味之旅”成為消費主旋律的當下,連鎖餐飲品牌正面臨“發(fā)現感稀釋”與“規(guī)模擴張”的矛盾挑戰(zhàn)。必吃榜以單店為評選單位的機制,為連鎖品牌提供了破局路徑——通過標桿門店的極致化運營,在分店網絡鋪開導致“發(fā)現感”降低時,仍能憑借單店差異化優(yōu)勢實現突圍。 長沙笨蘿卜、上海萊萊小籠、廣州向粵群等區(qū)域連鎖品牌的崛起,印證了“本地人認證”的標桿門店如何將街頭煙火氣升級為“區(qū)域美食之光”,其核心邏輯在于平衡“發(fā)現感”與綜合體驗,通過持續(xù)輸出“本地人認可”的煙火氣與品質感,在激烈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標桿門店的差異化打造,不斷提升“品牌力”是關鍵之一。武漢肥肥蝦莊洪山區(qū)石牌嶺門店以“老員工服務+供應鏈極致化”構建情感與品質雙壁壘:創(chuàng)店初始的老員工團隊強化情感聯結,20余次調試的蒸蝦秘制蘸料、堅持7錢以上大蝦的選材標準,以及通過與湖北交投小龍蝦產業(yè)公司戰(zhàn)略合作實現的“9小時鮮蝦直達餐桌”供應鏈效率,共同塑造了難以復制的用餐體驗。北京胡大飯店簋街總店則以24小時營業(yè)打造“夜宵地標”,上海萊萊小籠則借南京東路、人民廣場的地理優(yōu)勢疊加上海弄堂文化,形成“場景+文化”的雙重賦能。這種“單店極致化”策略,將連鎖品牌的規(guī)模優(yōu)勢轉化為單店體驗的不可替代性。
對于全國連鎖品牌,“發(fā)源地朝圣店”已成為破解“發(fā)現感缺失”的核心策略。廣州陶陶居總店以沿街大氣門面、豪華裝修及手信配套構建“粵式飲食地標”,汕頭八合里通過本地屠宰場直供食材強化“新鮮感”認知。這種“根植原點”的策略,將規(guī)模擴張帶來的“發(fā)現感稀釋”轉化為“原點價值”的深度挖掘,最終實現單店登榜的逆襲。
登榜后的標桿門店往往能收獲流量與口碑的雙贏。以上海老字號本幫菜餐廳“老正興菜館”為例,登榜前其客源以周邊居民和老顧客為主,登榜后周末客流量增長50%,平日增長30%,半年內營業(yè)額同比提升40%,并吸引大量美食博主打卡,品牌影響力顯著擴大。成都火鍋品牌“蜀大俠”同樣憑借獨特的鍋底與菜品,在登榜后成為成都美食名片,不僅吸引本地食客多次光顧,更成為外地游客必吃選擇,推動全國門店數量持續(xù)增長,形成“登榜-流量增長-品質提升-持續(xù)登榜”的良性循環(huán)。
上榜連鎖餐飲品牌的經營之道,折射出當下連鎖餐飲權衡“標準化”與“發(fā)現感”的突破口。針對“產品力”不斷做功,跟隨消費者的變化進行改變或提升,也是破局點。例如,Z世代消費者更加注重顏值,烤匠·麻辣烤魚創(chuàng)始人冷艷君觀察到,在烤匠店內用餐的年輕人有一個普遍習慣:菜品端上餐桌后“手機先吃”,拍照結束以后才是正式的用餐環(huán)節(jié)。根據這一特殊用餐習慣,烤匠研發(fā)并推出了多款顏值與味道并重的產品,比如甜點類的桂花酸奶、芒果雪花冰等,不僅香甜解辣,拍照發(fā)朋友圈也是一大亮點。為此,烤匠在店內裝潢上也頗有新意,藍黑色的幕布取代了之前的天花板,幕布上灑滿了繁密的星子,月白色、暖橙色的“星球”點綴其間,形成獨特的“星空”用餐場景。
不同的必吃榜商家,都在打造自己的“產品新風尚”。從陶陶居的“手信配套”到烤匠的“星空場景”,這些創(chuàng)新實踐不僅形成可復制的“發(fā)現感”重構范式,更引發(fā)全行業(yè)從“標準化擴張”向“差異化體驗”的轉型浪潮,推動餐飲行業(yè)在菜品研發(fā)、服務創(chuàng)新、場景設計等方面持續(xù)進化。這種“標桿門店驅動”的模式驗證了“規(guī)模與品質可以并存”的行業(yè)命題,最終推動餐飲行業(yè)的良性發(fā)展。
此外,連鎖品牌單店想要上榜,提升“品牌力”“產品力”之外,底線實際是經營“公信力”。據報道,“必吃榜”對誘導好評、炒作等干擾評價秩序行為零容忍。數據顯示,在今年榜單“公信力核查”階段,有近30%的商戶因不滿足“評價真實可信”失去評選資格。連鎖品牌需要摒棄“評價內卷”行為,將經營資源投入到實際經營中。
“煙火小店”借力“必吃榜”加入餐飲連鎖化大潮
追隨用戶探尋美食的腳步,每年必吃榜上都會出現許多新鮮的寶藏小店,榜單也成為了小商戶的大舞臺。其中一些商家始終堅持用心做餐,堅守老店里極具煙火氣的好味道,而另一批商戶,則因為榜單接觸到了數字化經營,并摸索出一套經營方法,陸續(xù)上線團購套餐,加速服務與出品的標準化,一步步從街邊店成長為本地人認可、外地人值得一去的區(qū)域連鎖,生動詮釋著“傳承而不守舊、創(chuàng)新而不忘本”。
例如廣州粵·向群飯店,原來是街邊店,這幾年改走區(qū)域連鎖化煥發(fā)生機,吸引了更多年輕客群。通過引入現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數字化營銷手段,提升了餐廳的服務質量和運營效率,同時保留了傳統(tǒng)的粵菜口味和烹飪工藝,讓顧客既能感受到傳統(tǒng)美食的魅力,又能享受到現代餐飲的便捷。
重慶的十八梯鄧凳面,22年首次上榜時原來是一家小面館,如今成為重慶區(qū)域連鎖。它以獨特的調料配方和勁道的面條,贏得了顧客的喜愛,通過標準化生產和連鎖經營,將重慶小面的美味傳播到了更多地方。
萊萊小籠,本來是一家街坊小店,因為上榜了很多年,也受到了流量扶持,體驗到了數字化經營的好處,也開始做起線上團購套餐。還在今年年初韓國人涌入上海灘的熱潮中,跟“必吃榜”合作,推出了中英韓三語海報和線上專屬活動,讓地道的上海小吃,走向世界。
隨著食客對更多地方特色美食的需求增加,一批受到本地人認可的區(qū)域連鎖商家,因其同時具備較高的綜合服務能力和地道的口味,收獲了一波流量與口碑。而對于必吃榜上的區(qū)域連鎖品牌來說,榜單和平臺的流量加持更放大了這一效益。
過程中,區(qū)域連鎖不僅有機會摸底各地食客對于本地口味的接受度,還能逐漸積累資金能力,完善管理與供應鏈體系,逐漸從區(qū)域連鎖走出去。例如武漢肥肥蝦莊,憑借其優(yōu)質的小龍蝦和獨特的服務,在武漢市場站穩(wěn)腳跟后,逐漸向周邊城市拓展,將武漢的小龍蝦文化傳播到了更多地方。成都烤匠以其特色的麻辣烤魚和創(chuàng)新的社交化餐飲模式,吸引了大量年輕消費者,不僅在成都開設了多家分店,還逐漸向其他城市進軍,成為全國知名的餐飲品牌。
必吃榜運營多年,已經形成消費者—商家—平臺的正循環(huán),必吃榜已遠超一份榜單,它更像一個餐飲行業(yè)的晴雨表、風向標,促進餐飲行業(yè)健康發(fā)展。在未來,相信“必吃榜”將繼續(xù)發(fā)揮其重要作用,推動餐飲行業(yè)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讓更多的人品嘗到各地的美味佳肴。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