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您終于知道了!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名茶眾多,“十大名茶”的說法其實有幾個不同的版本,因為評選標(biāo)準(zhǔn)和時代不同,名單會有所差異。不過,以下這個名單是比較常見和廣為流傳的,包含了不同種類和產(chǎn)區(qū)的代表性名茶:
"中國十大名茶(常見版本):"
1. "西湖龍井 (Xīhú Lóngjǐng) - 綠茶 (Green Tea)"
產(chǎn)地:浙江杭州西湖一帶
特點(diǎn):色綠、香郁、味甘、形美,被譽(yù)為“綠茶皇后”。
2. "洞庭碧螺春 (Dòngtíng Bìluóchūn) - 綠茶 (Green Tea)"
產(chǎn)地:江蘇蘇州洞庭山
特點(diǎn):條索纖細(xì),卷曲成螺,白毫顯露,香氣濃郁,滋味鮮醇,有“嚇煞人香”之稱。
3. "黃山毛峰 (Huángshān Máofēng) - 綠茶 (Green Tea)"
產(chǎn)地:安徽黃山
特點(diǎn):外形微卷,狀似雀舌,綠中泛黃,白毫顯露,湯色清澈,香氣如蘭,滋味鮮濃。
4. "安溪鐵觀音 (ānxī Tiěguānyīn
相關(guān)內(nèi)容:

神農(nóng)嘗草,嚼到毒葉直咧嘴時,抓了把茶樹芽嚼,
嗓子眼不燒了,頭也不昏,這葉子算救了人。
最早的茶,就是口救命的解膩水。
到唐朝,陸羽蹲在湖州茶山上,把采茶的時辰、煮茶的柴禾都記下來,寫成《茶經(jīng)》。
這下茶變了樣,不再是田埂邊的野草,成了文人桌上的講究。

江南人家晨起煮茶,瓷碗里飄著嫩綠,家長里短都裹著茶香說。
盧仝寫“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xí)習(xí)清風(fēng)生”,把喝茶喝出了仙氣。
可到現(xiàn)在,潮汕人沖功夫茶,紫砂壺轉(zhuǎn)著圈淋熱水,
三小杯擺得齊整,一口下去,
還是當(dāng)年那份實在的香,茶沒飄遠(yuǎn),還在老百姓的日子里。

安化黑茶
千年茶史始于秦漢渠江薄片,唐代已成貢品,
明代萬歷年間定官茶,清時千兩茶技藝列非遺。
其誕有神農(nóng)嘗百草之典,馬王堆漢墓出土茶葉更證其源。
形態(tài)分“三尖三磚一卷”:天尖松煙香醇厚,
茯磚金花茂盛如星,千兩茶緊實如柱,需經(jīng)二十三道古法踩制,四十九天日曬夜露。
最妙在煮飲:
取陳年黑茶,冷水入壺,沸后文火慢煨,湯色琥珀,菌花香混著棗香,
入口甘甜如蜜,回甘綿長。
此茶非但解膩,更含硒量超常,堪稱“能喝的古董”。

黃山毛峰
誕于清光緒年間,謝裕大茶莊創(chuàng)制,取黃山高峰嫩芽,
形似雀舌披白毫,因“白蓮奇景”傳說聞名。
熊開元攜茶與泉水獻(xiàn)帝,非黃山泉不顯奇觀,后看破世態(tài)出家云谷寺。
其形微卷如雀舌,綠中泛黃帶金黃魚葉,沖泡時霧氣結(jié)頂,
湯色清碧微黃似琥珀,香如蘭韻,味醇甘回甘綿長,冷香猶存。
最佳泡法:80℃水、3-5克茶,玻璃杯觀芽葉徐徐舒展,三泡后仍韻味悠長。
此茶承黃山云霧之潤,融徽州匠心,
飲一口如臨松風(fēng)泉韻,堪稱“一葉凝山水,杯中映徽州”。

君山銀針
誕于洞庭君山島,四千年前娥皇女英播茶種,
初唐白鶴真人攜八株仙苗種鶴井旁,茶芽金黃如雀羽,
泡時現(xiàn)“白鶴點(diǎn)首”奇觀,后唐明宗欽定貢茶,乾隆賜名“金鑲玉”。
芽頭茁壯挺直似針,白毫裹身,湯色橙黃透亮,香若蘭芷,味醇甜爽口。
最妙在“三起三落”,
茶柄吸水沉底,芽內(nèi)氣泡托浮上漂,
反復(fù)三次直至空氣排盡,如春筍破土、雪花墜盞。
非遺工藝講究“十采十不采”,從清明芽尖到足火烘焙。
用沸水沖入高杯,蓋嚴(yán)靜候,待“仙鶴迎賓”霧起,方得“刀槍林立”的絕妙茶舞。

信陽毛尖
唐代陸羽稱其“淮南茶,光州上”,宋代蘇軾更贊“淮南茶,信陽第一”。
清末八大茶社崛起,甘以敬們從六安引茶種、杭州學(xué)炒技,創(chuàng)“握把炒”理條法,
終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斬獲金獎。
其形細(xì)圓緊直似松針,白毫滿披如雪。
80℃水沖泡,頭道苦后甜,二道鮮爽回甘,湯色嫩綠明亮如春水。
最妙是“三綠透三香”:
干茶翠綠、湯色嫩綠、葉底碧綠,熱香濃郁、溫香清雅、冷香持久。
配板栗糍粑,茶香混著鄉(xiāng)土氣,直鉆人心尖。
這口千年茶味,至今仍香得人魂牽夢繞。

碧螺春
誕生自蘇州洞庭山,原名“嚇煞人香”。
康熙南巡時因其形曲似螺、香如春露,親賜名“碧螺春”。
茶樹與桃李杏果間種,吸足花果香,
成就獨(dú)特“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的標(biāo)志形態(tài)。
其形美如春螺,色翠似翡翠,沖泡時茶芽舒展似云卷,
香氣裹著花果甜,入口鮮爽生津,回甘綿長。
80℃水溫中投法最妙——先注水再投茶,看茶葉翻騰如綠雨,茶湯清亮似春泉。
這口春鮮,喝的是太湖風(fēng)月、茶姑巧思,
更是千年茶史里的人間煙火氣,讓人一口便知江南春深幾許。

普洱茶
始于東漢“武侯遺種”傳說,唐代《蠻書》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
宋代經(jīng)茶馬古道入藏,清代雍正設(shè)普洱府,乾隆年間成貢茶,年產(chǎn)量曾達(dá)八萬擔(dān)。
其名源于集散地普洱府,
茶馬古道遺跡至今可見馬蹄印,印證“夏飲龍井,冬飲普洱”的宮廷傳統(tǒng)。
生茶金黃透亮,山野氣清冽,陳化后醇厚如蜜;
熟茶紅濃似琥珀,渥堆發(fā)酵出陳香,入口綿滑回甘。
緊壓茶如餅、沱、磚,越陳越香,散茶則直接現(xiàn)飲。
茶多酚含量居六茶之首。
沖泡需90℃水,投茶3克配100毫升水,洗茶喚醒茶性,首泡5秒出湯,后續(xù)漸次延長。
冷泡法更顯清甜,夏日冷藏后飲,如飲山澗清泉。
最妙在陳年普洱,二十年陳期后,
沉香替代熟味,茶湯如暗栗卻透亮,飲一口,似吞下歲月。

祁門紅茶
創(chuàng)制于1875年,胡元龍、余干臣等徽商將綠茶改制紅茶,
因茶區(qū)多霧、土層肥沃,育出“祁門香”,
蘭花香、果香、蜜香交融,湯色紅艷如琥珀,金圈明晰。
老茶農(nóng)吳志忠誤捂紅茶的傳說,恰似命運(yùn)之手撥動茶史琴弦,讓這抹“紅”驚艷世界。
其條索緊細(xì)如眉,沖泡時香氣馥郁持久,
入口醇厚鮮爽,甜味與微澀平衡得恰到好處。
最妙的是調(diào)飲:
加檸檬片與冰糖,酸甜中透出茶骨,
或配牛奶,香而不膩,如冬日暖陽滑入喉間。

武夷巖茶
始于商周,興于唐宋,成于明清。
漢武帝時已有貢茶記載,唐孫樵《送茶與焦刑部書》稱其“晚甘侯”,
明成祖廢團(tuán)茶興散茶,武夷茶借勢崛起,
清康熙年間形成烏龍茶工藝,大紅袍“狀元報恩”典故流傳至今。
其形態(tài)條索緊結(jié)如“蜻蜓頭”,
色澤烏潤帶“蛤蟆背”,湯色橙黃透亮,巖韻獨(dú)特,
香如蘭桂,味醇厚回甘,飲后齒頰留香。
最佳做法遵循傳統(tǒng)“雙炒雙揉”工藝,炭焙提香,沖泡時需沸水高沖,
頭泡細(xì)啜識“巖骨”,二泡慢品辨“花香”,三泡回味見“甘活”,四泡之后仍余韻悠長,
堪稱“茶中骨鯁”,讓人一飲難忘。

鐵觀音
誕于清雍正年間安溪西坪,有兩段典故:
魏蔭夢觀音托茶,石隙尋得茶樹,因葉重如鐵、形似觀音得名;
王士讓獻(xiàn)茶乾隆,皇帝見其烏潤似鐵、香韻如觀音,親賜此名。
其茶條索緊結(jié)如蜻蜓頭,砂綠間紅邊,沖泡后蘭花香馥郁,七泡仍有余香。
清香型口感清爽,似春日晨露;濃香型醇厚甘潤,如秋日暖陽;
陳香型則如老酒,醇厚綿長。
最妙是傳統(tǒng)沖泡法,懸壺高沖激茶香,關(guān)公巡城分茶湯,
品時先聞香再啜飲,齒頰生津,回甘無窮,堪稱茶中“活化石”。

西湖龍井
始于唐,興于宋,盛于清。
陸羽《茶經(jīng)》載杭州天竺、靈隱產(chǎn)茶,北宋時“香林茶”“白云茶”“寶云茶”已成貢品。
清乾隆南巡,見獅峰茶芽清奇,封胡公廟前十八棵為“御茶”,
流傳“采茶救母”典故——太后飲后眼腫消散,龍井遂成“靈丹妙藥”。
其形扁平尖削如“碗釘”,色分嫩綠與“糙米黃”(獅峰特有)。
沸水沖泡,豆香裹蜜甜,湯色杏綠透亮,葉底嫩芽成朵。
最妙在“三口不忍漱”——首泡鮮爽,次泡醇厚,末泡甘甜縈繞。
今人創(chuàng)意檸檬蜂蜜冷泡,
青綠茶湯綴檸檬黃,甜酸激爽,夏日飲之,如嚼碎一整個春天的鮮嫩。

你看,這十大名茶擺在這兒,各有各的來歷,各有各的脾性。
但說到底,不過是一片葉子遇見了水,人卻吃出千百種滋味。
從前神農(nóng)解的是毒,如今咱們解的是膩;
古人喝出仙氣,老百姓喝的是日子。
你端杯,我沏水,茶還是那個茶,變的不過是時代和喝法。
啥名茶不名茶的,到頭來,
不都是喝到嘴里那口舒服?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