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關于時尚行業(yè)動態(tài)的新聞摘要。根據(jù)您提供的信息,可以總結如下:
"法國時尚品牌Pimkie因與中國的Shein合作而被法國時尚工會(Fédération de la Haute Couture et de la Mode de Paris, FHCM)除名。"
"關鍵點:"
1. "品牌:" Pimkie(法國時尚品牌)。
2. "合作方:" Shein(中國快時尚巨頭)。
3. "機構:" 法國時尚工會(FHCM),該組織負責管理巴黎時裝周等事務。
4. "事件:" 被FHCM除名(expelled)。
5. "原因:" 與Shein的合作被視為違反了FHCM的規(guī)則,該規(guī)則通常要求會員品牌專注于法國本土的生產和設計。
"背景/影響:"
這起事件凸顯了在全球供應鏈重組和地緣政治背景下,歐洲時尚界對于品牌本土化生產和價值觀的重視程度。
Pimkie與Shein的合作(據(jù)信涉及生產或分銷)觸犯了法國時尚界的核心規(guī)則,即維護其作為高端時尚中心的地位和法國制造的形象。
被除名對Pimkie在法國乃至全球時尚界的聲譽和地位可能產生負面影響,同時也反映了法國本土品牌和行業(yè)協(xié)會對于來自中國等新興市場競爭對手的警惕。
如果您需要更詳細的信息或背景分析,請告知。
相關內容:
“Pimkie被踢出法國服裝聯(lián)合會”這行字剛蹦上熱搜,不少法國女生第一反應是:以后還能在商場里買到那件39歐的牛仔外套嗎?
答案可能不是“能”或“不能”,而是“買不買得到,已經不重要了”。

事情其實很簡單:Pimkie想活下去,于是牽了Shein的手。
結果行業(yè)協(xié)會炸了,直接把它除名。
聽起來像家長把早戀的孩子趕出家門,但背后全是生意。
先說Pimkie。
它曾經跟Zara搶客人,現(xiàn)在連H&M的尾燈都追不上。
2022年被收購后,新老板哈拉西砍掉了不賺錢的女童線,把門店從180家縮到150家,賬面上終于不再天天飄紅。
可“止血”不等于“造血”,要翻身得找流量。
放眼全歐洲,流量最大的就是那個被巴黎議員天天罵的Shein。
再說Shein。
它一邊被歐盟標成“高風險平臺”,一邊在法國每月依舊能賣出200萬件衣服——相當于每三個法國女生就有一件。
低價、快、款式多到眼花,讓它成了“時尚原罪”的代名詞。

可它也在找“洗白”路徑:在歐洲設倉、在愛爾蘭招數(shù)據(jù)合規(guī)官、找本地品牌聯(lián)名。
Pimkie正好有“法國血統(tǒng)”和現(xiàn)成的線下門店,對Shein來說,像是白撿了一個歐洲櫥窗。
法國服裝聯(lián)合會為什么急?
因為數(shù)字不會撒謊:2023年法國本土紡織業(yè)又少了1.2萬個崗位,而Shein的包裹數(shù)卻翻了一倍。
聯(lián)合會主席那句“不公平競爭”翻譯過來就是:再這么下去,我們連打版師都留不住了。
Pimkie的反擊也很直接:過去兩年,協(xié)會沒給過一分補貼、一次聯(lián)名,現(xiàn)在倒來談“環(huán)保原則”?
哈拉西在內部信里寫得很直白:“不擁抱Shein,就只能擁抱破產管理人?!?/p>
消費者這邊更分裂。
有人在社交媒體曬剪爛Pimkie吊牌的視頻,也有人半夜蹲Shein搶Pimkie聯(lián)名款。
一位里昂的生留言:“我買不起120歐的法國制造,但39歐能讓我明天就去面試?!币痪湓挵训赖潞湾X包的矛盾攤得明明白白。
更大的雷還在后面。

法國剛通過的《快時尚環(huán)保法案》打算給每件低價衣服加5歐生態(tài)稅,聽起來不多,但對平均客單價12歐的Shein來說,幾乎是腰斬利潤。
歐盟還在琢磨《數(shù)字產品護照》,以后每件衣服都要像雞蛋一樣標碳足跡,Shein的供應鏈得拆掉重排。
Pimkie的算盤是:先用Shein的物流把貨鋪到亞洲,再用亞洲的現(xiàn)金流反哺歐洲門店。
計劃里寫著2025年新開20家店,2026年再翻一倍。
可如果歐盟真把稅加到10歐,亞洲消費者還會不會買單?
沒人敢打保票。
行業(yè)協(xié)會的除名不只是“踢群聊”,它意味著Pimkie以后參加不了巴黎時裝周期間的訂貨會,拿不到法國本土的環(huán)保補貼,甚至連“法國制造”標簽都可能被質疑。
對一家想翻身的品牌來說,這相當于被拔掉了一半氧氣管。
但換個角度看,這也是中小品牌的生存預演:要么守著“法國血統(tǒng)”慢慢失血,要么跳進Shein的洪流里搏一把。
聯(lián)合會可以除名Pimkie,卻擋不住更多快死掉的牌子偷偷給Shein發(fā)郵件。
畢竟,活下去比被贊美更重要。
下一次當你在商場看到Pimkie的打折架,別急著拍照發(fā)“抵制”。
它可能只是這場無聲戰(zhàn)爭的最新傷員,而戰(zhàn)爭的名字,叫“便宜與昂貴、本土與全球、道德與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