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才結束云門橫跨歐亞10座城市,長達40天,共25場巡演,風塵僕僕回到臺灣的鄭宗龍,對于能在大疫之后各國邊境重啟,再到國際舞臺完成演出,心中那份開心仍余悸猶存,
因為不論是他首度帶團赴中國四城演出的《霞》,或是《十三聲》《毛月亮》同時出征西班牙、英國、德國、法國等不同城市交替表演,都有優(yōu)異票房成績,座無虛席,他說,聽聞臺下觀眾如此反應,也給了團隊很大信心,鄭宗龍不居功謙稱。

記住青春時的勇敢熱情
他心有所感苦笑說,
鄭宗龍分享,2016年首演的《十三聲》,不僅是他這位艋舺囝仔從小生長的民間風景,也連結昔日父母輩傳遞下來的俚俗文化記憶,不管是聲音、色彩、影像,甚至是身體,都有濃厚臺灣元素的獨特存在,正如現(xiàn)任坎城雙年舞蹈節(jié)(Festival de Danse Cannes)藝術總監(jiān)迪迪埃.德尚(Didier Deschamps)所說,這樣的反饋卻直擊他的心,不愛重複創(chuàng)作的未知渴望挑戰(zhàn),此刻油然在鄭宗龍的編舞宇宙爆發(fā)了心念。

至于2019年臺灣首演的《毛月亮》也于去年2023在倫敦首度亮相,到了第二站,到達了對鄭宗龍來說別具意義的德國路易士哈芬市法茲堡劇院(Theater im Pfalzbau)演出,他百感交集道述,他重回故地勾起記憶,

希望我和云門的伙伴們,可以永遠都像年輕時那樣不知道天高地厚往外闖的心態(tài),憑著一股熱情和不顧一切的信念沖勁,持續(xù)創(chuàng)作舞動吧!
17年過去,舞臺上令人屏息觀賞的《毛月亮》史詩般狂野的身體語法,像是早以寓言式地情訴鄭宗龍與這座劇院第二次交匯一言難盡的心情絮語,但,再次踏進劇院令他涌上心頭,他感慨地說,難過傷心有之,

真實與虛構的肢體語彙
被稱作的月暈,引自宋朝詩人蘇洵古語,象徵事物即將轉變的徵兆。時隔五年,在今年跨越半世紀的云門50+1,《毛月亮》將于三月一路從臺北國家戲劇院、臺中國家歌劇院、臺南文化中心巡演,令人再度心領神會鄭宗龍結合科技與怪、亂、狂、野的肢體舞蹈張力,再搭配冰島搖滾樂團 Sigur Rós 空靈神性的音樂,所創(chuàng)造出真實與虛構的身體語彙,捕捉原始與現(xiàn)代及未來多重宇宙的魔幻震撼。

談及這部在躁動數(shù)位時代下自然產(chǎn)物的表演藝術舞作,同樣期待《十三聲》《毛月亮》在年底前往北美洲巡演的他這么說。

身體是人類存在的唯一證明,舞作則是把這個存在的事物,用身體表現(xiàn)出來,歌詠生命。
在此同時,等著你我進劇院看舞作里,自然、科技與人一起舞動出身體記得的靈魂故事,鄭宗龍也有鑒于他進一步闡述,一副身體在不同的創(chuàng)作者,跟不一樣的文化、環(huán)境脈絡下,成品又會非常不一樣,

如同茄冬樹扎根茁壯
而后想做野性一點的舞作,便有了《毛月亮》,較無規(guī)則的跳舞方式,編舞時打開自我,呈現(xiàn)最真實內在心意的鄭宗龍說,此時,他話峰一轉,驚呼自己又還沒50歲,怎么可能會有五十肩的他體悟到,人總是在生病時,才會感覺到身體給我們的提醒。

我的舞作探索之路還在路上繼續(xù)努力冒險,帶有一種來自臺灣的身體語言,但是連結環(huán)境,與世界對話。
正經(jīng)話里又略帶無厘頭反骨地呢喃,鄭宗龍接著透露,不是很久前的去年過年,朋友約他去蘇澳海邊釣魚,必需要走一個多小時才能抵達的岸邊礁巖海域,,給了他滿大的警訊,比喻自己要如同他所喜歡的茄冬樹,長得健壯、枝繁葉茂,給人安全依靠的感覺。

藉由月暈喚醒身體涌動
一向把成長的生命經(jīng)驗,與對自然環(huán)境的長期關懷作為編舞靈感來源,同時又著迷人體做不到的科技領域,鄭宗龍對此坦言,如今回望《毛月亮》這齣作品,他嚷嚷,

打破舞蹈想像與 AI 共舞的痛并快樂著,尤其在去年推出的新作《波》更顯見這樣開眼界的獨特,攜手日本新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的跨界合作,讓像是永遠帶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鄭宗龍,不禁直呼超痛苦的啊!他自述,當初只是單純意識到結合生成式 AI 技術,呈現(xiàn)舞蹈純粹的身體共感,是這時代應該要嘗試的事,就沒想太多一股惱地栽進去這浩瀚的數(shù)碼世界,

世間所有事波波相連
他譬如,AI 變成機器人或其他物件,真實存在于舞臺上和舞者互動,這就很令人期待,但可能還是要取決于技術怎么前進。

顯然今后也沒要放過自己的鄭宗龍娓娓道來,雖然這次《波》的全新概念舞作,有收到滿多觀眾鼓勵,在從人開始的起心動念里,感受到既像是現(xiàn)在,卻又好似流動到未來的無法預知,他接著表明,
鄭宗龍補充,今年七月《波》也獲邀前往威尼斯雙年展舞蹈節(jié),于超過300年歷史的義大利馬里布蘭劇院(Teatro Malibran)演出,階段性挑戰(zhàn)在有三度傾斜坡度、舞臺口至底有近60公分之差的劇院舞臺表演;緊接著八月,回應自然生態(tài)的《定光》也將于德國威瑪藝術節(jié)的開幕週打頭陣上演。

新世代的春斗再啟
鄭宗龍隨著今年2024云門劇場邁入第十年,再次重啟編創(chuàng)平臺。因而在歷經(jīng)三年疫情、舞團兩團合併,現(xiàn)在春斗再啟,將讓更多年輕創(chuàng)作者能在云門劇場的滋養(yǎng)下,穩(wěn)健地去發(fā)展作品。
今年春斗2024即邀請了編舞家蘇文琪與王宇光,分別帶來《可以是無題》和《BE THERE》的新作,兩人在嘗試編創(chuàng)多人的舞作中,找出身體新的語彙可能。鄭宗龍則與影像創(chuàng)作者全明遠合作,聯(lián)手老搭檔音樂人林強,以首支微距高速攝影技術拍攝的身體影像電影實驗作品《身土》加入春斗行列,用另種視野一窺細緻而壯闊的身體景觀(Cinematic Spectacle)。
延伸閱讀:
云門劇場10週年再啟!鄭宗龍、蘇文琪、王宇光發(fā)表3檔新舞作,找出身體新的可能性守靜篤的至誠靈感
從八歲開始跳舞至今成為編舞家的40年,鄭宗龍聊起自己在舞作之外的日常生活,問及有因此感到遺憾嗎?他語帶豁達地說。

形容近日心境滿安靜的鄭宗龍,自認外表看起來很沉靜,珍惜這段寧靜時光的他,每日生活幾近三芝山屋、淡水舞團兩點一線的移動,笑言自己的生活儼然已形成這樣純粹的規(guī)律狀態(tài),早睡早起,在家時,與玳瑁、Gnocchi 跟 Madame 三只貓咪為伍,工作就待在舞團,週間反覆處于這樣的生活常態(tài);閑暇之余倒是滿常發(fā)呆獨處,

用身體和舞蹈探索世界
眼神微透天蝎座若有所思的神秘,偶爾蘊含禪意又平易近人的幽默話語,鄭宗龍直言,這時見他侃侃而談,
心無旁騖成為他多年來不變的特質,在每日舞動的節(jié)奏中,從未停下步伐,自2020接掌云門舞集藝術總監(jiān)一職,至今快四年,云門51歲了,疫情年代讓他感悟到,

心如水之源的鄭宗龍,滿懷感恩之心地說,去年底到那么多國家劇院演出,舞作都受到大家歡迎,機運真的很好,人生發(fā)生的每件事,好的壞的,都是生命自我解答的過程。
永遠要充滿感謝,不要認為很多事都是理所當然,特別是現(xiàn)在未知世代,時刻都要賦有感激之情。
每一個舞作與身體每一次對話,都會帶往渴求的境地,與世界溝通,創(chuàng)造時代的語彙,將人生看得淡泊的他,留心身體奧妙的可能性,在生活上將自己全然打開和放下的來回里,繼續(xù)編織有無盡生命力想像的舞。

延伸閱讀:
鄭宗龍《毛月亮》睽違五年再掀熱潮!臺北完售再加開,攜手好丘推出聯(lián)名貝果云門50週年!鄭宗龍《波》真鍋大度AI讓舞作不往習慣的那邊走,感受波濤翻騰云門50周年!鄭宗龍X真鍋大度 AI 編舞新作《波》振蕩打開身體可能的事【The Future IS】舞蹈圈的漂丿編舞家,鄭宗龍新一波舞蹈勢力!鄭宗龍《毛月亮》攜手搖滾天團SIGUR RÓS,徹底反思科技意涵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