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觀點。我們可以從幾個層面來理解“市委書記上衣被P掉LOGO引輿情,切記客觀大于美觀”這句話:
1. "事件本身:"
市委書記上衣上的LOGO被P掉,這通常發(fā)生在其照片或視頻被廣泛傳播時。
這類事件往往并非出于惡意篡改,更多是網絡用戶出于“去品牌化”、“消除商業(yè)痕跡”或純粹出于“玩?!钡哪康?。
輿情發(fā)酵的原因可能包括:公眾對官員形象商業(yè)化的敏感、對權力與商業(yè)利益關系的聯(lián)想、對信息真實性(是否為原圖)的質疑,以及單純的網絡娛樂心態(tài)。
2. "“客觀大于美觀”的解讀:"
"客觀:" 指的是事物的本來面貌、真實情況、實際意義以及其引發(fā)的社會反響和反映的社會問題。在政治語境下,尤其強調事實依據、程序合規(guī)、政策效果、公眾利益等。
"美觀:" 指的是事物的外觀、形象、視覺上的和諧與吸引力。在官員形象傳播中,通常指官方希望呈現的、經過精心設計的、符合身份和形象要求的視覺呈現。
"核心觀點:" 這句話強調,在處理此類輿情事件時,或者在官員形象管理中,更應該關注和尊重事實(客觀),而不是過分追求或維護表面的、設計
相關閱讀延伸:視點|市委書記上衣被P掉LOGO引輿情,切記客觀大于美觀
9月3日,河北“南宮發(fā)布”刊發(fā)的南宮市委書記楊某某調研文章圖片中,楊某某身上的POLO衫疑似被P掉了LOGO,引發(fā)網友猜疑?!妒形瘯洍钅衬车浇洕_發(fā)區(qū)調研》一文共配了三張調研圖片,圖中楊某某身穿黑色POLO衫,但圖一的衣服上有品牌LOGO,圖二和圖三衣服上沒有LOGO,疑似被P掉了。
4日,南宮市有關部門回應稱,因考慮圖片美觀,制作人員P掉了楊某某衣服上的LOGO,該件POLO衫是兩三年前購買的,當時花了五六百元。媒體記者在“南宮發(fā)布”微信公眾號檢索到,楊某某曾在2021年6月的一次調研上也穿過該款POLO衫,調研文章配圖無異常。
不能怪網友敏感、多疑。網友質疑這件被隱藏商標的POLO衫價格不菲,也在情理之中。畢竟,近年一些領導干部因為身上衣服、手表而“翻車”的例子,不乏其例。
在公共場合中,市委書記的穿著并非小事。就拿這起事件來說,一次領導調研,著裝卻給出了不同信息,傳遞了多個疑點:P掉LOGO是要隱藏什么信息嗎?所穿衣服不同,這是同一次調研嗎?這些疑問,或指向廉政問題,或指向作風建設,都不是小事。
正因如此,當地官方很快釋疑,稱楊某某一行人于9月3日確實進行了調研活動,文章所述也是客觀真實的。經初步核實,在該文章制作過程中,制作人員發(fā)現圖二、圖三楊某某POLO衫上的LOGO過于明顯,特別是圖三上的LOGO與紡線錘造成視覺上的沖突,不美觀。因為圖片上傳時需要壓縮,制作人員在壓縮時順便把這兩張圖片中POLO衫上的LOGO去掉了,“沒有對圖一P圖,是因為該圖LOGO不明顯”。工作人員并稱該件POLO衫是領導兩三年前購買的,品牌是濱波,當時花了五六百元。
至此,事件有了“合理”解釋。不過,一次正常的調研,一次正常的穿著,為何卻出人意料地引發(fā)輿情?這是值得人深思的。
從傳播上講,客觀真實性永遠是第一位的。無論是新聞報道,還是政務信息,“客觀大于美觀”都是鐵律。對于政務發(fā)布的制作人員因為不美觀而去P圖,絕不能簡單視作“畫蛇添足”和無心之失。這樣的信息發(fā)布后,一則有損政務信息的真實性,二則反有“此地無銀”之嫌,容易造成傳播上的“翻車”,進而影響到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這樣的教訓,顯然是值得更多地方引為鏡鑒的。
此事還有未竟之疑,制作人員P圖,究竟是個人行為,還是有人授意,也需要進一步查明。如系有人授意,涉及到哪些流程,哪些人,需要有所交代,至少為梳理流程,健全機制,堵塞漏洞計也須如此。而無論屬于何種情形,一次本該正常的信息發(fā)布,卻發(fā)生了諸多“不正?!?,值得人們更多的思考:制作人員“擔憂”的,是圖片美觀,還是領導形象?這樣的貌似“杞人之憂”背后,有沒有為權力諱、為尊者諱的媚權觀作祟呢?找到答案,或有利于從根本上減少類似傳播“翻車”現象。
(紅星新聞評論員 文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