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Anta)和李寧(Li-Ning)作為中國領先的體育用品公司,能夠入選“出海品牌表現力TOP100”,主要基于以下幾個關鍵因素:
1. "強大的產品實力和技術研發(fā):"
"安踏:" 通過收購 FILA 在亞洲的權益、Amer Sports(旗下?lián)碛?Arc'teryx, Salomon, Wilson 等品牌)等國際品牌,安踏不僅獲得了強大的產品矩陣和全球分銷渠道,也帶來了國際領先的技術和設計理念。其自家的 A-FLASHFOAM、氮科技(Reactive Air)等技術也獲得了市場認可。
"李寧:" 以“中國李寧”系列成功打入國際市場,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潮流、科技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具有鮮明辨識度的產品。其“中國李寧”系列在國際時裝周上獲得關注,展示了其設計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在籃球(如 NBA 聯(lián)盟贊助)、跑步等領域的產品技術也持續(xù)投入并取得進展。
2. "成功的國際化戰(zhàn)略和品牌運營:"
"安踏:" 采取“內生增長+外延并購”的雙輪驅動戰(zhàn)略。內生方面,持續(xù)提升自品牌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外延方面,通過戰(zhàn)略性收購,快速獲取了成熟的國際品牌、技術、渠道和品牌聲譽,實現了“借船出?!薄M瑫r,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精準的品牌推廣和營銷活動。
"李
相關內容:
服飾行業(yè)安踏和李寧榜上有名,其中安踏排名第47位,李寧排名第90位。服裝市場品牌千千萬,為什么只有安踏和李寧能上榜?
一直以來,對于國內的服裝品牌來說,開拓海外市場是一項謹慎的選擇,一大原因是中國市場的潛力和消費者的購買力并沒有完全釋放;另一原因是中國服裝品牌在國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還有待提高。
安踏:海外并購+奧運贊助
從2009年開始,安踏與中國奧委會合作,先后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參加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2012年倫敦奧運會、2014年索契冬奧會和2016年里約奧運會等多項奧運賽事提供了領獎服以及運動裝備保障,在奧運會這個全球關注的體育大賽中,打開了知名度。2012年前后,經歷了北京奧運會的瘋狂,安踏隨全行業(yè)一起陷入低谷。
以前,安踏在運動領域一直遜于李寧,2012年安踏第一次反超李寧,進入超級快車道。安踏算是跟著“運動年”火了一把,和中國的體育一樣進入國外的視野。直到現在安踏在體育方面也不曾松懈對體育賽事的投資。
安踏的策略是全渠道的,體育贊助初露鋒芒,緊接著用一次又一次的“并購”占領消費者心智,不得不說,它買買買的眼光值得佩服。
《BrandOS TOP 100出海品牌社交平臺表現力白皮書》是對2018年品牌出海表現的評價,2018年安踏收購亞瑪芬,不僅是服裝界的一件大事還是中國的一件大事。被稱為中國企業(yè)在體育用品領域金額最大的一起收購案。從斐樂到小笑牛再到始祖鳥,安踏的收購一直沒有停歇,而且收購的品牌集中在海外品牌,這進一步為安踏出海的表現力加分。
李寧:國潮+收購
李寧可謂是經歷了“大風大浪”之后又挺過來的企業(yè)。如果要給中國企業(yè)出海群像論資排輩,李寧絕對是最早的一批“老大哥”。但是李寧“成也出海,敗也敗在出?!保?999年,李寧公司成立了國際貿易部。當年8月便派團出征德國慕尼黑的ISPO體育用品博覽會,其用意除了樹立國際品牌形象,主要目的便是與海外經銷商接觸,征戰(zhàn)歐洲市場。
彼時,李寧在中國市場收入7億元人民幣,是當之無愧的“一哥”,而1980年入華的耐克在華收入只有3億元,1997年入華的阿迪達斯只有1億元?;蛟S正是這樣的數據對比給了李寧甫一思考國際化便盯緊發(fā)達國家市場的勇氣。李寧放棄了國內日益增加的消費人群和不斷擴大的消費市場,轉向國際市場,最后立不住腳跟。
李寧國際市場副總監(jiān)高凱曾表示“跟亞馬遜的合作,幫助我們快速打開了海外市場。亞馬遜是一個成熟的優(yōu)秀品牌,在美國乃至全球都很受歡迎。我們實際上是借助了亞馬遜的品牌優(yōu)勢,觸及更多海外消費者,在海外樹立李寧品牌形象的同時,還輕松拓展了市場?!?與亞馬遜全球開店攜手,李寧表示這次收獲的是不一樣的品牌出海體驗。
國潮應該是李寧近兩年最自豪的點了。從‘西紅柿炒雞蛋’到中國式傳奇再到這次紐約時裝周的中國刺繡,李寧在產品設計上不斷地充分融合東方元素,展現東方魅力,而海外消費者也是認可的。
中國的服裝企業(yè)從以前的OEM到現在獨立的品牌,一步步走向國際。除了自身品牌的不斷成長還有機遇。李寧和安踏在國際化這條路上已經為很多服企做了榜樣,相信未來中國的服裝品牌也能“出海”成功。
來源:中國服裝網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