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聊聊“史話杭州·物阜民豐”系列中的“張小泉剪刀”。
張小泉剪刀,作為杭州乃至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品,是“物阜民豐”這一主題下極具代表性的一個縮影。它不僅僅是一件簡單的日用工具,更承載了杭州精湛的手工藝、悠久的歷史文化以及百姓生活的富足印記。
"一、 歷史淵源:百年傳承,名揚四海"
"起源于清:" 張小泉剪刀的故事始于清朝道光年間(約1826年)。創(chuàng)始人張小泉(一說其父張明山始創(chuàng))在杭州寶善街開設了剪刀鋪,最初以“張小泉”的名字命名剪刀,逐漸聲名鵲起。
"匠心獨運:" 張小泉剪刀之所以能名揚天下,關鍵在于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卓越的品質。它采用了傳統的手工鍛打、精工細磨、淬火等工藝流程,特別是“薄、光、準、齊、牢”五字訣,概括了剪刀制作的高超技藝:
"?。? 剪刀片薄而堅韌。
"光:" 鋒刃光滑,手感舒適。
"準:" 開合、鉚接精準。
"齊:" 刀口齊整。
"牢:" 鉚接牢固,經
相關內容:
杭剪,是我國著名的傳統鐵制手工藝產品。在眾多刀剪品牌中,老字號“張小泉”可謂“頭牌”。張小泉剪刀創(chuàng)始于明崇禎元年(1628),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張小泉,明末徽州黟縣會昌鄉(xiāng)人,隨父在家鄉(xiāng)開辦剪刀鋪,起初掛“張大隆”招牌。其父去世后,張小泉舉家遷至杭州吳山北麓大井巷,開出剪號,招牌仍用“張大隆”。清康熙二年(1663),為防冒用,他將招牌改為自己的名字“張小泉”。后來其子張近高又在“張小泉”三字之下加上“近記”兩字,以便顧客識別。清光緒十六年(1890)經官府批準,“張小泉”招牌上加上“泉近”兩字,錢塘縣知縣還出了“禁止冒用”的布告,并刻石立于店門。張小泉剪刀曾在南洋勸業(yè)會、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等國際賽會上屢獲殊榮,享譽國外,遠銷南洋、歐美一帶。
張小泉剪刀鍛制工序圖
張小泉剪刀用料考究,制作精良,鑲鋼鍛制與良鋼精作是歷數百年而不衰之精髓。傳統張小泉剪刀鍛制工藝一直沿用至20世紀50年代末,杭州張小泉剪刀廠在原有七十二道工序的基礎上,借助機器生產,將其簡化成二十四道工序,大大提高了剪刀的產量。如今,張小泉剪刀90%以上的生產工序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生產工序最少的只需九道。2006年,“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