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力鞋作為中國老牌的國貨,在90歲之際迎來重生,無疑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它之所以能夠再次受到關注,一方面得益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品牌歷史,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國貨品牌的崛起和消費者對國產品牌的認可。
瞄準海外市場的回力鞋,若想成為中國之光,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 "品牌定位":回力鞋需要明確其海外市場的品牌定位,是強調其經典、懷舊風格,還是突出其時尚、年輕化的形象。
2. "產品設計":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消費習慣,進行產品設計和功能上的調整,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3. "品質保證":保證產品質量,提升產品耐用性和舒適度,以贏得消費者的信任。
4. "營銷策略":結合線上線下渠道,開展有針對性的營銷活動,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5. "文化輸出":通過舉辦展覽、參與國際時尚周等活動,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設計理念融入產品,提升品牌的文化內涵。
6. "合作共贏":與當地企業(yè)、設計師等合作,共同開發(fā)新產品,實現互利共贏。
7. "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國家政策,如“一帶一路”倡議等,拓展海外市場。
總之,回力鞋若想在海外市場取得成功,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調整策略,同時借助國家政策的支持,相信它有望成為中國之光。
相關內容:
青春電影演到1980年代的校園時,腳部的特寫總是少不了的。還記得那雙帶著橡膠底、白色鞋面、紅藍條側面裝飾的經典回力球鞋嗎?它是創(chuàng)建于1927年的中國老品牌,也是一代人的雋永記憶,即使如今的學生們已經不再像三十年前那樣人手一雙。
然而近日,在1990年代后漸漸沒落的回力球鞋又重生了。據Hypebeast報道,2017年是回力球鞋創(chuàng)立的90周年,回力鞋趁此推出了海外專屬全新系列,名為WOS33,全稱為Warrior Ordinary Streetwear 33。WOS33首發(fā)顏色為白底紅字和白底藍字,鞋體為帆布,鞋舌上印有“Warrior 中國上?!钡淖謽?。為了推廣新品,品牌也特意將廣告拍攝地選在了海外的唐人街。該鞋款售價為70歐元(約合人民幣560元)。


這并非是一次常規(guī)的新品發(fā)布,WOS33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義?!杜b日報》認為,誕生于中國的回力球鞋正在完成海外的品牌重塑。WOS33意味著回力鞋有了新名字和新定位,它還有了一個專屬的新英文網站。雖然打開網站后,目前只能看到兩只鞋款,但似乎也標志著國際化新征程的開始。
中國味的回力鞋是如何在今天走向了海外?和“飛躍”、“解放鞋”等一樣,隨著李寧、Adidas、Nike等運動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發(fā)力,曾導致老回力鞋面臨嚴重的國內市場萎縮,在那之后,該品牌開始把目光望向海外。它的英文名字叫做“Warrior”(勇士),但一開始,回力的海外之旅帶有很重的商品外貿氣息,品牌的地位并沒有在國外夯實。
好在,回力鞋身上濃厚的復古氣質吸引到了一圈小眾的潮流挖掘者,這群時尚先鋒分子的背書抬高了回力在時尚行業(yè)的認知度。在歐洲,回力的品牌內涵不同于在中國,它所承載的意義已經超出了一個國家的時代背景,而變成了一種街頭文化的流行符號。據悉,一位在芬蘭赫爾辛基學習設計的中國作者葉舒夢還曾經過一本名為《Book of Warriors》的書,記錄了大量穿著回力鞋的人的照片。這種根植在圈層文化中的時尚有了反復回潮的基礎。
回力在海外掀起的一波熱潮彌補了在中國的不溫不火,品牌開始做出一些努力,來嘗試將其和海外消費者的口味匹配。而這一次的品牌重塑也基本只針對海外市場。
按照以往時尚品牌的流行路徑,近年來雖然國貨興起,但中國消費者依然容易受到歐美品牌所掌握的話語權的影響。因此,許多風潮的流行還是遵循從歐美到中國的路徑。我們不妨設想,回力鞋的海外重塑戰(zhàn)略也許也是想要借此反哺中國本土市場。


這兩年來,中國也掀起了街頭時尚的熱潮,加上嘻哈、滑板等相關文化變得主流化,回力也許正好趕上了好時機。但多少老品牌如今積重難返,何況機會轉瞬即逝,我們曾經寫過天津的運動服品牌“梅花”,也想要在本土市場上重生,但并非易事。并且,此前據《精日傳媒》報道,中國回力品牌曾在2010年嘗試過品牌重塑,還找來一個澳大利亞的網站合作推廣,最后卻沒有成功。
其實,此次品牌重塑看上去也只像是一次試水,因為主導重塑項目的是一個四人團隊,他們只與中國回力品牌簽訂了一年的授權協(xié)議。目前,該團隊推出的WOS33暫時只在網站上銷售,但已經去過巴黎等地參加了時裝周期間的展示,比如開設一間快閃店。想必團隊成員應該有時尚行業(yè)內的從業(yè)背景,據悉,團隊中有一位名叫Bohan Qiu的成員,生長于深圳。根據網絡上提供的信息,他作過模特,還在奢侈品電商網站Mr Porter工作。不過該消息目前尚未取得品牌方的官方認定。
這條品牌重生之路顯然仍道阻且長。況且,回力鞋的雙杠箭頭設計在前幾天還和”飛躍”撞過車,第一眼看,它們給人的感覺確實想象,畢竟在很久以前,兩個品牌都同屬于上海橡膠工業(yè)公司,而現在,飛躍已經被法國人Patrice Bastian在法國注冊了商標。因此,極易混淆的品牌設計如果不能有較大尺度的改革,恐怕還是很難一炮打響。
所幸老國貨回力還在努力,也許有一天,這引入了年輕人血液的新隊伍真的能讓回力擁有“回天之力”。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