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你說的這個現(xiàn)象確實越來越普遍了!奶茶品牌們?yōu)榱嗽诒姸喔偁幹忻摲f而出,確實是絞盡腦汁,玩起了各種花樣,其中“詩詞接龍”、“文化營銷”確實是當下比較火的一種方式。
這股風潮主要是因為:
1. "尋求差異化競爭:" 市場上的奶茶品牌同質(zhì)化嚴重,口味、包裝等方面容易陷入價格戰(zhàn)。通過融入詩詞、國學等文化元素,可以塑造品牌獨特的文化形象,吸引對傳統(tǒng)文化感興趣或追求“高級感”的消費者。
2. "品牌形象升級:" 詩詞、文化往往與雅致、底蘊相關(guān)聯(lián)。品牌通過這種方式,試圖擺脫單純的“網(wǎng)紅飲品”標簽,提升品牌格調(diào),讓消費者覺得不只是喝杯奶茶,更是在體驗一種文化。
3. "社交媒體傳播力強:" 帶有詩詞名稱或典故的奶茶,往往更具話題性。消費者拍照分享時,不僅有產(chǎn)品本身,還有文化內(nèi)涵,更容易引發(fā)討論和傳播,達到免費的營銷效果。比如“靜夜思”、“將進酒”這樣的名字,自帶畫面感和故事性。
4. "迎合消費升級和圈層需求:"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一部分消費者不再僅僅滿足于產(chǎn)品的基本功能(解渴、好喝),他們更愿意為品牌故事、文化內(nèi)涵、社交屬性等付費。品牌通過詩詞等方式,也是在迎合這部分消費者的需求,甚至創(chuàng)造新的
相關(guān)內(nèi)容:
最近我去奶茶店點單差點傻眼,菜單上全是“老樹昏鴉”“木樨清露”這種名字,完全不知道是啥味道。旁邊小姑娘拿著手機查詩詞出處,我直接問店員才明白“作個咸人”就是普通的奶蓋茶,這誰懂???
以前奶茶不就這么簡單嗎?現(xiàn)在連南京本地品牌都開始整活,像拾叁茶把“枯藤老樹昏鴉”改成菜單名,還在底下注明是馬致遠寫的。這不是變相考中文嗎?更離譜的是蘇州某品牌,直接給奶茶起名叫“躺平斜杠”,喝個東西怎么還帶職場術(shù)語了?

隔壁咖啡店就正常多了。瑞幸菜單明明白白寫著“生椰拿鐵”,星巴克也是“美式”“拿鐵”。要啥文化內(nèi)涵,直接告訴人家里面有啥不香嗎?我同學說咖啡主要是提神用的,哪有功夫研究名字。
品牌自己倒是說得頭頭是道。霸王茶姬說要走國風路線,結(jié)果菜單上的“青青糯山”其實就是加了牛乳的茶。茶顏悅色的“生亦如夏花”喝起來就是荔枝味的,要是沒看小字介紹,誰能猜到配料?

專家說品牌是想和別人不一樣,吸引年輕人。確實有數(shù)據(jù)說60%的年輕人愿意多花錢買這種“詩意體驗”。可我爸來買奶茶,對著“吉時已到”干瞪眼,最后只能照著圖片點。說白了就是加了個復(fù)雜名字,價格還是30塊。
有些店倒也清醒,像古茗的“冰搖黃皮桃”一看就知道是黃皮加桃子。喜茶的“青橘檸檬水”也不整虛的。但多數(shù)新牌子現(xiàn)在都愛玩文字游戲,好像叫得越文藝就越高端。

也有店出了幺蛾子。深圳某奶茶店因為名字太抽象,排隊人嫌等太久差點投訴。后來他們只好在菜單旁邊貼配料表,這才好點。這要是回到90年代,珍珠奶茶直接叫珍珠奶茶,誰會煩心?
聽說連大學都開課教怎么給奶茶取名,中學老師拿菜單當古文案例。這玩意兒成教學工具了?不過年輕人好像挺買賬,朋友圈天天曬“云深幽蘭”“四季沁春”的照片。

最后發(fā)現(xiàn),名字再文藝也得靠味道。去年有個品牌光顧著改名字,結(jié)果茶不好喝照樣倒閉?,F(xiàn)在年輕人喜歡折騰名字,那也只能等市場慢慢篩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