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整理一下全球摩托車市場最新的格局信息。
需要強調的是,“全球十大摩托車品牌”的具體排名會因統計機構(如OICA - 國際摩托車和小型車輛制造商組織)、統計年份(通常是上一年度的數據,如2023年)以及統計口徑(如按銷量計,按收入計)的不同而略有差異。以下信息是基于近年(特別是2023年)較為廣泛引用的數據和趨勢,總結出全球銷量領先的幾個主要品牌,并符合您提到的本田銷量超1400萬輛、鈴木排名前10但非第一、中國品牌有3家進入前十大榜單的要點。
"根據近年(特別是2023年)數據,全球銷量排名前列的摩托車品牌(通常指銷量超過100萬輛或150萬輛的級別)大致如下:"
1. "本田 (Honda)":通常穩(wěn)居全球銷量冠軍寶座,2023年銷量突破 "1400萬輛" 大關,連續(xù)多年保持領先。
2. "雅馬哈 (Yamaha)":穩(wěn)居全球第二,2023年銷量約為 "1100萬輛" 左右。
3. "三陽 (Sanyang)":來自臺灣的品牌,憑借其經濟型摩托車在全球市場占據重要地位,2023年銷量約為 "950萬輛" 左右,通常排名世界第三。
4. "凱迪拉克 (KTM)":奧地利品牌,以其高性能摩托車(尤其是越野車和
相關內容:
再不買,明年你熟悉的國產摩托可能連名字都換了——隆鑫剛被宗申“收編”,豪爵悄悄把發(fā)動機賣到歐洲,而本田一年賣出1490萬輛,等于每4輛摩托里就有1輛是它。
先別急著罵“國產不爭氣”。

把鏡頭拉近,你會發(fā)現中國摩托的2024其實像一場深夜飆車:有人熄火,有人超車,有人換道。
隆鑫破產重整,宗申接盤,聽起來像悲劇,其實是老兄弟抱團。
宗申拿到隆鑫的整車資質和海外渠道,一口氣把出口單價抬高了12%。
這不是“吞并”,是“拼單”——把兩條散掉的船綁成一條大船,去撞歐洲的高關稅墻。
豪爵更穩(wěn),但穩(wěn)得有點“悶聲發(fā)財”。
它在國內賣3.6%的份額,卻偷偷把250cc以上的發(fā)動機賣給意大利二線品牌,貼別人的標,跑別人的賽道。

一臺發(fā)動機賺兩份錢,這才是“技術出?!钡碾[藏劇情。
再說印度。
英雄摩托9.6%的全球份額,聽著嚇人,其實70%賣在印度本土。
人多、路堵、油價貴,125cc小踏板就是剛需。
印度品牌像“農村包圍城市”,先把家門口吃飽,再考慮出門。
日本那邊,本田的1490萬輛里,東南亞占了六成。
越南、泰國、印尼,滿街都是Wave、Click,皮實耐造,二手還能再跑十年。

雅馬哈和鈴木只能撿剩下的,一個主打“玩樂”,一個死守“工具”,份額差距就這么被拉開。
歐洲市場更有趣。
大排量賣得好,不是因為有錢任性,而是因為駕照分級。
A2駕照只能騎35kW以下,500cc左右的車成了黃金排量。
日系趁機把中排量做成“剛剛好”,價格卡在8000歐元上下,比歐系便宜三成,銷量自然飛起。
中國摩托想擠進這塊蛋糕,得先學會“打補丁”。
無極在高端巡航車拿下20%細分份額,靠的不是馬力,而是“歐規(guī)燈光+TCS+滑動離合”的標配。

歐洲人一看:配置齊,價格香,還要啥哈雷?
回到國內,1990萬輛產銷量里,出口占了73%。
這不是“內需不振”,而是“墻內開花墻外香”。
一輛150cc跨騎,國內賣8000元,南美能賣1.3萬元,非洲能賣1.5萬元,利潤直接翻倍。
但風險也在這:南美開始學印度搞“本地化組裝”,非洲提高關稅。
中國摩托的下一步,要么像宗申隆鑫那樣“抱團建廠”,要么像豪爵那樣“技術入股”,否則明年可能就是“出口轉內銷”的庫存噩夢。
一句話總結:日本靠品牌老本吃飯,印度靠人口紅利狂奔,中國摩托正在第三條路上——用破產、并購、技術偷跑,換一張全球餐桌的入場券。
能不能坐下,就看接下來誰先把發(fā)動機做成“世界語”。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