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爭議的源頭,來自 2023 年國際拳擊總會(IBA)提出,突然取消林郁婷及阿爾及利亞拳擊選手克莉芙(Imane Khelif)在世界錦標賽奪牌的資格。兩位選手皆以女性身分生活并闖蕩體壇多年。儘管林郁婷事后立即接受體育署安排的檢測,結(jié)果符合國際賽規(guī)定,后續(xù)仍未獲得平反。而此次巴黎奧運,兩人符合規(guī)定參賽。
競技場上堅韌的精神,運動員追求的頂尖并非
克莉芙于臺灣時間 8 月10 日凌晨甫奪下 66 公斤級金牌,林郁婷也即將在 11 日凌晨進入 57公斤級的金牌戰(zhàn)。性別定義既已作為政治的一部分,在國際言論的角力之間,我們不如先回到奧運殿堂上,聚焦運動員所追求的勝利是什么?

拳擊運動,儘管帶有陽剛的刻板印象,實際觀看林郁婷的比賽,可以發(fā)現(xiàn)她的特色可能更在修長的臂展,而非強壯的力量。身為優(yōu)秀拳擊手掌握的技術,例如距離的控制、準確的刺拳突襲,甚至是競技現(xiàn)場抗壓的反應能力,為了受家暴的媽媽踏上拳擊之路,專注比賽不回應外界紛亂的心理質(zhì)素,才是她不同于他人之處。而這些優(yōu)秀并不需要成為。

這讓人想起 Netflix 上的節(jié)目《體能之巔》,無論男女性別或擅長運動項目,眾人齊聚一堂,既公平也不公平,在綜藝的設計中試圖較量什么才是理想的體魄。兩季下來最終的獲勝者,也都不是最陽剛壯碩的模樣。
生理與心理的靈魂拷問:如何才足夠?
大量群眾涌入羅琳的社群貼文底下留言,并上傳女性運動員照片,希望將林郁婷誤認作或的這位英國名人,正視女性也可以擁有不同于傳統(tǒng)的面貌。8 月 7 日羅琳發(fā)布一則最新回應,形容這是,她更在結(jié)尾強調(diào)。

從和的譬喻,探究其思維邏輯:J.K. 羅琳申明自己知道和的分野不在外表形象,但她堅持自己能認清什么是,因為她認為兩者本質(zhì)上,存在截然二分的差異。
然而,羅琳所認定,真的如此牢不可破嗎?是誰來決定我們,判別生理性別的資格論?

為何檢測的結(jié)果會有出入?身體的奧妙,可能比我們想像得更加多豐富複雜,也需要與時俱進的科學方法。近代醫(yī)學已多有研究指出,只評估賀爾蒙睪固酮濃度或染色體,可能與性別事實造成落差。
性別是在二元間流動的光譜,不僅僅是心理上的,也是生理上的。一個人的賀爾蒙濃度,先天本就存在個體差異,隨時間也會出現(xiàn)變化。女性運動員更普遍因為后天自律,降低體脂率,產(chǎn)生更高的睪固酮。而醫(yī)師王姿允針對此次風波,分享 2018年重量級期刊專業(yè)研究,可以知道一個人的性別不完全由X、Y染色體決定。更何況單單 Y 染色體,亦非造成羅琳想像中肌肉優(yōu)勢的原因。
在一次又一次的爭議中,我們對不同性別的意識,社會角色的認知與命名──運動員、老師、強人等,或許也正通往一個重新鬆綁并改變的契機。
延伸閱讀:
林郁婷奧運金牌戰(zhàn)時間賽程!8/11對戰(zhàn)20歲波蘭黑馬 Julia Szeremeta,早先還曾參選議員《祖孫玩很大》曝光拳后溫柔面,化妝穿和服跟媽媽&阿嬤的跨世代旅程什么是女生該有的樣子?林郁婷性別爭議、陳詩媛接機事件,網(wǎng)路厭女一直都存在林郁婷超狂體脂是這樣練來的!高強度高壓自律訓練從不停歇 女性要降體脂最有效的方法全在這!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