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您提供的信息,斐樂(FILA)在第三季度的零售額出現(xiàn)了同比下滑,這可能表明該品牌在市場競爭中遇到了一些挑戰(zhàn)。與此同時,安踏集團旗下的兩個品牌在第三季度實現(xiàn)了高增長,這可能歸功于安踏二代掌舵人及其團隊的市場策略和品牌管理能力。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觀察:
1. "市場環(huán)境變化":零售額下滑可能受到宏觀經濟、消費者偏好變化、競爭加劇等因素的影響。
2. "品牌策略調整":斐樂可能正在進行品牌策略的調整,以適應市場變化,這可能導致短期內零售額的下滑。
3. "安踏的增長動力":安踏旗下的品牌可能通過以下方式實現(xiàn)高增長:
- "產品創(chuàng)新":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提升品牌競爭力。
- "渠道拓展":加強線上線下渠道的整合,擴大市場覆蓋范圍。
- "營銷策略":運用有效的營銷手段,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 "品牌合作":與知名品牌或藝人合作,提升品牌形象。
4. "行業(yè)趨勢":體育用品行業(yè)整體趨勢向好,消費者對運動品牌的關注度持續(xù)提升,這可能為安踏旗下的品牌提供了良好的發(fā)展機遇。
總結來說,斐樂第三季度零售額下滑可能與其市場策略、品牌調整等因素有關,而安踏旗下品牌的高增長則可能與產品創(chuàng)新、渠道拓展、營銷策略等因素相關。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huán)境中
相關內容:
曾經的“優(yōu)等生”FILA(斐樂)“失速”,而丁氏家族二代掌舵的迪桑特和可隆兩大品牌則增長勢頭強勁。
10月10日,安踏發(fā)布第三季度營運表現(xiàn)。公告稱,今年第三季度,安踏品牌產品的零售額與去年同期相比錄得中單位數的正增長,F(xiàn)ILA品牌產品零售額同比錄得低單位數的負增長,其他品牌產品零售額同比錄得45%-50%的正增長。

安踏旗下品牌。
斐樂零售額同比下滑
安踏旗下?lián)碛邪蔡?、FILA(斐樂)、DESCENTE(迪桑特)、KOLON SPORT(可?。┘癕AIA ACTIVE(瑪伊婭)等多個品牌。
分品牌來看,與去年同期相比,安踏品牌產品在第三季度的零售額增幅有所放緩。去年第三季度,安踏品牌產品零售額取得了高單位數增長。
此前表現(xiàn)優(yōu)秀的斐樂則“失速”。去年第三季度,斐樂品牌產品零售額取得了10%-20%低段的正增長。而今年第三季度,則出現(xiàn)了負增長。
安踏于2009年拿下斐樂在大中華地區(qū)的商標使用權和專營權。在2019年財報中,安踏開始公布斐樂的具體營收情況。那一年,斐樂的數據呈現(xiàn)出極強的增長勢頭,其營收規(guī)模達到147.70億元,同比大增73.9%,經營溢利為40.23億元,同比大增87.1%;2020年和2021年,斐樂營收和經營溢利持續(xù)取得兩位數增長;但是到了2022年,情況卻急轉直下,斐樂的營收下滑了1.4%,經營溢利大跌19.4%,安踏管理層解釋稱系疫情反復影響,行業(yè)整體存在不確定性,部分店鋪因而暫停運營所致。
不過到了2023年,斐樂的數據又好轉。去年年報顯示,斐樂品牌實現(xiàn)營收251億元,占安踏集團總營收的四成左右;經營溢利69.16億元,占安踏集團總經營溢利的45%左右,無論是營收增速、毛利率,斐樂品牌都高于安踏品牌。
今年上半年,斐樂收入為130.56億元,同比增長了6.8%,低于去年同期增速13.5%;經營溢利率方面,下滑1.1個百分點至28.6%。對此,安踏解釋稱,斐樂分部的經營溢利率下降,主要歸因于上半年有較多國際跨界聯(lián)名合作,產生較多廣告及宣傳開支,導致經營開支占收入比率上升。
門店方面,南都灣財社記者梳理發(fā)現(xiàn),斐樂此前曾快速擴張,其在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和新加坡的門店(包括FILA KIDS和FILA FUSION獨立店)數量在2021年達到高峰,為2054家,但隨后就開始收縮。2022年,斐樂門店共1984家,較2021年減少了70家。去年,斐樂門店進一步減少,為1972家。
今年上半年財報則顯示,截至6月30日,斐樂門店共有1981家,較去年底增加了9家。安踏預計,到今年底,斐樂門店數目將達到2100至2200家。
東華大學客座教授潘俊此前對南都灣財社記者表示,斐樂品牌經過此前的高速發(fā)展,已接近成熟期,增長勢必會放緩,除非產品和渠道有大的突破,后續(xù)能否延續(xù)增長勢頭則要看其戰(zhàn)略布局有沒有迭代。

FILA門店。
“丁二代”掌舵的迪桑特和可隆維持高增長
與安踏和斐樂相比,迪桑特、可隆及瑪伊婭等其他品牌零售額增速仍維持在45-50%的較高水平。
今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安踏旗下除了安踏和斐樂之外的其他品牌營收為46.02億元,同比增加了41.8%,營收占安踏集團總營收的13.6%;經營溢利為13.75億元,同比增加39.6%;毛利率為72.7%。
分品牌來看,迪桑特品牌定位高端專業(yè)運動,產品覆蓋滑雪、高爾夫、鐵人三項等。2016年,安踏獲得迪桑特在中國的獨家經營、產品設計、銷售和分銷權。截至今年6月30日,迪桑特在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及海外地區(qū)的門店總數為197家。安踏預計,到年底這一數字將會達到220至230。
上半年,迪桑特在馬來西亞市場開設首家店鋪。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世忠曾表示,未來迪桑特將會滲透至其他有潛力的東南亞國家。
可隆為韓國戶外品牌,2017年,安踏集團旗下全資附屬子公司Anko和可隆簽訂合資協(xié)議成立合資集團,拿下可隆在中國的經營權。此后,可隆在中國市場的發(fā)展速度加快,其產品主要圍繞露營和徒步兩大戶外場景。
截至今年6月30日,可隆在中國大陸和中國香港門店數為160家,安踏預計,到今年底,將達到190至200家。據了解,目前可隆正加速拓展華東、華南等市場,進駐這些地區(qū)的高端商圈開設品牌旗艦店,并加速升級店鋪形象,以提高入店轉化率。
值得一提的是,迪桑特和可隆目前都為安踏創(chuàng)始家族的二代“掌舵”。

丁少翔。
公開資料顯示,迪桑特董事長為丁少翔,是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世忠之子,1995年出生,今年29歲。而可隆體育董事長兼CEO為丁思榕,系安踏創(chuàng)始人丁世家之子,也是個90后,曾留英多年,回國后不久進入家族企業(yè)工作。

丁思榕(右)。
至于瑪伊婭,為本土瑜伽服飾品牌,去年10月份,安踏宣布收購其運營商瑪伊婭服飾(上海)有限公司多數股權。分析稱,此舉能進一步強化安踏在垂直市場的競爭地位,撬動以Lululemon為代表的頭部品牌在國內市場的地位。同時,也有助于彌補安踏主品牌在與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大牌方面對抗時,在女性運動品類方面耕耘不深的短板。
采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劉蘭蘭